梓叶
《*辞典》:梓叶
拼音注音
Zǐ Yè
出处
《本经》
来源
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片。
原形态
植物形态详"梓白皮"条。
化学成分
含对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
药理作用
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功能主治
①陶弘景:"疗手脚火烂疮。"
②《四声本草》:"(煎)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复方
治风癣疙瘩: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其汁涂之。(《试要录验方》)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梓叶
拼音注音
Zǐ Yè
英文名
Leaf of Ovate Catalpa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vata G.Don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梓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梓叶含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bydroxybenzoic acid)[1]
药理作用
冷浸液、温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有抑制作用。采集后6个月的水提取液较新鲜叶的作用更强,丙酮提取液作用又强于用其他溶媒的提取液。但无抗真菌作用'。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心;肺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主小儿发热;疮疖;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煎汤洗;或煎汁涂;或鲜品捣敷。
复方
治风癣疙瘩: 梓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等分,入瓶中,合定,烧取其汁涂之。(《试要录验方》)
各家论述
1. 陶弘景:疗手脚火烂疮。2.《四声本草》:(煎)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樟木
- 跌破勒
- 飞天蜈蚣
- 日中花
- 香槐
- 无莿根
- 鹅掌上黄皮
- 鞭叶耳蕨
- 棕竹根
- 栲栗
- 齿叶橐吾
- 粉苞苣
- 耐冬果
- 篑草
- 苦芺
- 猬胆
- 疔毒草
- 牛脂
- 牛蹄
- 飞扬草
- 腽肭脐
- 豆豉姜
- 柞木皮
- 菝葜
- 铁筷子
- 铁包金
- 赤铜屑
- 豆黄
- 蚺蛇胆
- 猪毛针
- 龙眼花
- 赤楠根
- 茯苓皮
- 柯蒲木
- 空心莲子草
- 空青
- 牛角七
- 牛藤
- 龙舌兰
- 饱饭花枝叶
- 胆矾
- 赤车使者根
- 赤腹松鼠
- 龙牙楤木叶
- 龙船花茎叶
- 荛花
- 绒毛粉背蕨
- 短齿楼梯草
- 热带灵芝
- 中华石楠果
- 棕树根
- 龙舌箭
- 短柄五加
- 鸱肉
- 井边草
- 遍地金
- 蜈蚣藻
- 香构
- 牛腰子果
- 豆腐渣
- 长瓣金莲花
- 猪肚
- 败酱
- 铜钱细辛
- 无柄卫矛
- 碗花草根
- 蜈蚣萍
- 龙骨莲
- 蝮蛇胆
- 牛髓
- 玳瑁肉
- 新香草
- 粉团花根
- 霞天曲
- 榼藤
- 猪蓼子草
- 香艾
- 掌叶半夏
- 苦檀叶
- 挖耳草根
- 猪毛
- 龙眼壳
- 雪山甘草
- 陈仓米
- 短茎独活
- 梧桐子
- 车前草
- 跌破竻
- 峨眉黄芩
- 蜈蚣七
- 苦天茄叶
- 糯芋
- 无花果叶
- 香橼叶
- 柘耳
- 樟木子
- 鹿藿
- 朱砂莲
- 瑞香狼毒
- 蜂斗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