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矶松
《中华本草》:大叶矶松
拼音注音
Dà Yè Jī Sōnɡ
别名
补血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白花丹科植物大叶补血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monium gmelinii(Willd.)O.Kuntae[Statice gmelini Willd.]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大叶补血草,多年生草本,高20-70cm。除花萼外各部全无毛。根粗壮,少分枝。叶期生,莲座状;叶片长圆状倒卵形、长椭圆形至卵形,长5-30cm,宽3-8cm,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通常钝或圆,基部渐窄成宽的叶柄;茎生叶退化成鳞片状,棕褐色,边缘成白色膜质。花序呈大型伞房状或圆锥状,花轴上部多次分枝;花集合成短而密的小穗,集生于花轴分枝顶,小穗通常2-3花;外苞长1-1.5mm,宽卵形,第1内苞长2-2.5mm;萼筒漏斗形,5房上位,花柱5,柱头丝状。蒴果,倒卵形,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盐渍化的荒地上、盐土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新疆北部。
化学成分
根含各种黄酮体杨梅树皮甙(myricetrin),芸香甙(rutin0,杨梅树皮素鼠李葡萄糖甙(myricetin rhamnoglucoside),杨梅树皮素(myri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杨梅树皮素甲醚(myricetin monomethyl ether),四羟基黄酮(tetrahydroxyflavone)。另含花白素缩合鞣质,其成分中有花色素(cyanidol)、花色素李糖甙(cyanidol rhamnoside),飞燕草素(delphinidol0和伪花色素鼠李糖甙(pseudocyanidol rhamnoside)。
性味
味甘;性平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主瘀血崩漏;宫颈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狗哇花
- 大扁竹兰
- 莲蓬草
- 真藓
- 大叶拿身草
- 大叶醉鱼草
- 大叶接骨藤
- 大剑叶木
- 乌桕木根皮
- 鹊豆
- 刺菱
- 黄荆沥
- 郎伞木
- 狭叶垂头菊
- 鹅绒藤
- 石莲子
- 冷水花
- 葫芦茶
- 十三年花
- 大串连果
- 箭杆风
- 西南槐树
- 野茉莉
- 黄花小二仙草
- 银鱼
- 见血清
- 黑汉条
- 掉毛草
- 竹林消
- 土人参叶
- 车前草
- 独一味
- 树头菜
- 蛇疙瘩
- 全叶马兰
- 木半夏叶
- 桃枝
- 盲肠草
- 鲛鱼翅
- 红椋子
- 独脚柑
- 大避债蛾
- 血沟丹
- 三钻风
- 高山龙胆
- 藤本夜关门
- 千层塔
- 猫爪子
- 古钩藤
- 野西瓜苗
- 满山白
- 芒叶小米草
- 望月砂
- 厚叶牛耳草
- 玳玳花
- 赛莨菪
- 奇蒿
- 半边藕
- 老枪谷
- 白毛藤
- 小功劳
- 青海鸢尾子
- 菱茎
- 紫花堇菜
- 菊花参
- 心叶秋海棠
- 蝇虎
- 山豆根
- 翁波
- 喉咙草
- 栝楼茎叶
- 夜吹箫
- 四季素馨花
- 牛鼻
- 梅花
- 树葫芦
- 粟米
- 粽巴叶
- 莺
- 紫杜鹃
- 软丝藻
- 白腹锦鸡
- 蝌蚪
- 饭团藤
- 黄杨子
- 蜂乳
- 新疆紫草
- 桦叶荚蒾
- 天韭
- 四脚蛇
- 菥蓂
- 大蒜
- 西伯利亚青兰
- 圆叶茅膏菜
- 万寿菊
- 竹蜂
- 狗核树
- 蛤蜊粉
- 黄秦艽
- 天胡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