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七
《中华本草》:海南三七
拼音注音
Hǎi Nán Sān Qī
别名
山田七、圆山奈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empferia rotund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海南三七,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先出叶,后开花;叶柄短,槽状;叶片长椭圆形,长17-27cm,宽7.5-9.5cm,叶面淡绿色,中脉两侧深绿色,叶背紫色。头状花序有花4-6朵,生于长4.5-7cm的紫褐色苞片中,春季直接自根茎抽出;花萼管长4.5-7cm,一侧开裂;花冠管约与萼管等长,花冠裂片线形,白色,长约5cm,花时平展,侧生退化雄蕊被针形,长约5cm,宽约1.7cm,白色,先端瑞急尖,直立,稍靠叠;唇瓣蓝紫色,近圆形,深2裂至中部以下成2裂片,裂片长约3.5cm,宽约2cm,先端急尖,下垂;药隔附属体2裂,被针形,直立于花药室的顶部,边缘具不整齐的缺刻,先端尖。花期4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草地阳处;或栽培。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含淀粉(starch),长穗巴豆环氧素(crote-poxide)。
性味
味辛;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主跌打损伤;胃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五味藤
- 海螵蛸
- 海南虎皮楠
- 和筋草
- 核桃青龙皮
- 香圆子
- 金钟茵陈
- 黄瓜仁草
- 海参
- 合子草
- 华南皂荚
- 红花杜鹃
- 子楝树根
- 河鲀鱼
- 海虾壳
- 华山矾果
- 海桐树
- 海菜
- 壶卢
- 海人草
- 紫楠根
- 合萌
- 铅霜
- 铁钉菜
- 蛇王藤
- 河豚鱼肝油
- 华清香藤
- 杭州荠薴
- 葛叶
- 鳆鱼
- 枣核
- 十字苔草
- 鹿耳翎
- 林檎根
- 谷皮藤
- 地黄实
- 茱苓草
- 绵参
- 淡豆豉
- 蓼螺
- 岗松根
- 竹节树
- 石柑子
- 土桂皮
- 旋覆花根
- 香血藤
- 宽叶紫萁
- 鄂西粗筒苣苔
- 刺人参
- 鸡爪参
- 南岭黄檀
- 杜鹃花果实
- 芭茅
- 紫金莲
- 蛴螬
- 毒鱼藤
- 酸模
- 苦荞头
- 地梅子
- 寻骨风
- 焦槟榔
- 火麻仁
- 海鳗卵
- 细柱五加
- 香雪兰
- 草果药
- 铁藤
- 朝鲜梾木枝
- 一朵云叶
- 土玉桂
- 雪下红
- 野洋烟根
- 三十六荡
- 乌桕木根皮
- 紫草
- 山牵牛
- 飞龙掌血叶
- 斩妖剑
- 水蛭
- 雪茶
- 匙羹藤
- 水火麻
- 鼠皮
- 虾须草
- 小紫金牛
- 浮萍
- 铁树叶
- 栀子叶
- 海州骨碎补
- 刺针草
- 风寒草
- 马尾伸筋
- 蒲葵子
- 岩檀香
- 红椋子
- 鹦鹉
- 葵花大蓟
- 蛾药
- 鸡冠虫
- 三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