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头苦荬
《全国中草药汇编》:多头苦荬
别名
山鸭舌草、黄花山鸭舌草
来源
菊科多头苦荬Ixeris polycephala Cass.[Lactuca polycephala (Cass.) Benth.],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
性味
苦、甘,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痞;外用消炎退肿。主治肺热喉痛,腹痛,痞块,阑尾炎;外用治疔疮肿毒,乳痈,目赤肿痛,皮肤风疹。
用法用量
鲜品1~1.5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外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多头苦荬
拼音注音
Duō Tóu Kǔ Mǎi
别名
黄花地丁、黄花山鸭舌草、剪刀草、剪子股、还魂草
英文名
all-grass of Polycephalous Ixeris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多关苦荬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 polycephala Cadd. [Lactruca polycephala (Gass.) Benth.]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关苦荬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5-40cm。全株无毛。基生叶条状披针形,长8-22cm,宽6-13mm,先关渐尖,基部狭窄成柄,全缘,稀羽状分裂;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4cm,宽8-14mm,无柄,先端渐尖,基部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密集成伞房状或近伞诚心诚意太,具细梗;总苞片6-8mm;外层总苞片小,卵形,内层总苞片8,卵状披针形,长5-8mm;舌状花黄色,长8-9mm,先端5齿裂。瘦果成熟时黄棕色,纹锤形,长3-4mm,具翅枝,先端有短尖头,喙长约1mm,冠毛白色。花果期4-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通常生路边或低地。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云南
形状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30cm。完整基生叶片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8-20cm,宽5-13cm,边缘全缘或具短尖齿,稀羽状分裂;茎生叶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5cm,宽7-14mm,有翅棱,喙长约1mm。气微,味苦。
性味
味苦;甘;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主咽痛;目赤肿痛;阑尾炎;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4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用于喉痛、腹痛、风疹、阑尾炎。外用于无名肿毒、乳痈。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岩椒草
- 驴毛
- 山辛夷
- 炮弹果
- 橙子
- 羊心
- 棘刺花
- 云南五叶参
- 白扁豆
- 纤毛婆婆纳
- 罗勒子
- 羊皮
- 红毛走马胎
- 大叶白纸扇
- 黄羊角
- 篦齿蒿
- 多鳞鳞毛蕨
- 山蟹
- 须叶藤
- 玉带根
- 柳树寄生
- 大粘药
- 鲫鱼胆草
- 豹皮樟
- 砂茴香子
- 桃枝
- 鸡爪槭
- 石荠苎
- 上天梯
- 花蚊虫
- 蒲葵
- 土大香
- 黄鼠狼
- 滇茜草
- 刀豆根
- 榛子
- 曲枝假蓝
- 光叶海桐根
- 对叶草
- 大香附子
- 钩栲
- 巴巴花
- 芋头花
- 迎春花叶
- 树头菜
- 大乌爪金龙
- 紫葛
- 猫头
- 刺盖草
- 滇白芷
- 角盘兰
- 腰子草
- 车前草
- 硇砂
- 半枫荷叶
- 油鱼
- 白檀
- 假辣蓼
- 油茶叶
- 棉花
- 孔雀尾
- 酸枣根皮
- 对叶四块瓦
- 连翘根
- 西伯利亚青兰
- 地胆草
- 匙叶草
- 草泽泻
- 圆叶锦葵
- 鱼肠草
- 降龙草
- 扁藤叶
- 河鲀鱼
- 梧桐根
- 红花雪莲花
- 草血竭
- 赛莨菪
- 口蘑
- 大籽蒿
- 黑石珠
- 小鱼眼草
- 小花梾木
- 朝鲜当归
- 紫绿草
- 黄花香茶菜
- 黄藁本
- 腐婢根
- 小檗
- 红蒿枝
- 百里香
- 莲子草
- 台湾磨盘草
- 浙江过路黄
- 蕤仁
- 黎辣根
- 杏枝
- 文蛤
- 霸王七
- 光梗丝石竹
- 虎掌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