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草
《中华本草》:大黄草
拼音注音
Dài Huánɡ Cǎo
别名
大红草、白叶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长圆叶艾纳香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oblongifolia Kitam.[B.malabarica auct.non Hook.f .; B.clarkei auct.non Hook. F.]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长圆叶艾纳香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主根纺锤状。茎分枝,具条棱,上部被较密长的毛,节间长2-4cm。基部叶常小于中部叶;中部叶长圆形或狭椭圆状长圆形,长9-14cm,宽3.5-5.5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楔状渐狭,的无柄,边缘狭反卷并有硬重锯具有,上面被短柔毛,下面被稀疏长柔毛;中脉两面凸起,侧脉5-7对;上部叶渐小,无柄,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5.5cm,宽1-1.5cm,边缘具尖齿或角状疏齿,稀全缘。头状花序多数,排成顶生开展的疏圆锥花序;花序柄长达2cm,被密长柔毛;总苞球状钟形;总苞片约4层,绿色,外层线状披针形,背面被线状披针形,背面被密长柔毛,中、内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背面被柔毛;花托蜂窝状,被白色粗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细管状,檐状3-4齿裂;两性花较少数,花冠管状,檐部5裂,被白色疏毛和密腺体。瘦果圆柱形,被疏白色粗毛,具条棱;冠毛白色,糙毛状。花期8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路旁、田边、草地或山谷溪流边。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茎具条棱,下部被疏毛或脱毛,上部被较必密且长的毛。叶多皱缩,完整叶长圆形或苌圆状披针形,基部楔状渐狭,顶端短尖或钝,边缘狭及卷并有不规则的硬重锯齿,两面被柔毛,中脉凸起,网脉在下面明显。总苞于状钟状;总苞片绿色,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尾尖,边缘干膜质,背面被柔毛;花托被白色粗毛。花黄棕色,多数脱落。味苦,微辣。
性味
味苦;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急性支气管炎;肠炎;痢疾;急性肾炎;尿路感染;多发性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螳螂跌打
- 卡密
- 石青菜
- 酸果藤
- 铁牛钻石
- 一匹草
- 屎咕咕
- 鱼脑石
- 望月砂
- 西藏桃叶珊瑚根
- 栗毛球
- 十两叶
- 大将军
- 赤胫散
- 野大豆藤
- 飞廉
- 大夜关门
- 狗肝菜
- 山槟榔
- 尖子木
- 小叶双眼龙
- 狭叶蓬莱葛
- 擘蓝
- 石瓜子莲
- 将军树
- 玛瑙
- 山柳
- 大沙叶
- 树萝卜
- 吹云草
- 白朱砂莲
- 台湾牛奶菜
- 红孩儿
- 红椋子
- 小红藤
- 胡颓子
- 豉虫
- 辣蓼草
- 江珧柱
- 大花卫矛果
- 向日葵叶
- 老鼠耳
- 鹅绒藤
- 九龙藤
- 马骝卵
- 砂仁壳
- 红榔木
- 鹅
- 柃木
- 霞天曲
- 脉耳草
- 青刺尖
- 木虾公
- 狗脚迹
- 艾麻草
- 刺猬皮
- 淡豆豉
- 接筋草
- 苦檀子
- 箭杆风
- 黄水枝
- 荠菜子
- 豆豉姜
- 费菜
- 炙红芪
- 白螺蛳壳
- 扭筋草
- 楮实子
- 羊角参
- 棕叶狗尾草
- 鸡根
- 急性子
- 鸬鹚(鸬鹚)
- 三月泡
- 鸡心七
- 鸡蛋壳
- 长节耳草
- 娃娃鱼
- 三品一枝花
- 楤木根
- 红娘子
- 凉山虫草
- 楤木白皮
- 海蟑螂
- 一点红
- 黑豆衣
- 血桐
- 杜松
- 苦草
- 高粱米糠
- 乌鸡骟
- 穿地龙
- 钻地风
- 峨眉半边莲
- 亮叶桦
- 苋实
- 露蜂房
- 马心
- 毛莲蒿
- 麻柳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