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豆叶
《中华本草》:黑大豆叶
拼音注音
Hēi Dà Dòu Yè
别名
大豆叶、黑豆叶。
英文名
black soybean leaf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 Merr. 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ine max(L.) Merr. [Phaseolus max L.]采收和储藏:春季采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cm。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全国广泛栽培。
化学成分
大豆叶含叶酸(Folic acid)2.10μg/g,亚叶酸(Folinic acid)0.24μg/g,核黄素(Riboflavine)2.4mg%,维生素A 142.2国际单位/g,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0.8-1.1mg/100cm2叶面积,尚含顺-乌头酸(cis-Aconitic acid)、景天庚糖(Sedoheptulo-se)等。
性味
甘;平
归经
膀胱经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凉血解毒。主热淋;血淋;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蛇咬: 黑豆叶锉、杵,敷之,日三易, 良。(《广利方》)②治血淋: 水四升,煮大豆叶一把,取二升,顿服之。(《千金方》)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黑大豆叶
拼音注音
Hēi Dà Dòu Yè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叶。
化学成分
大豆叶含叶酸2.10微克/克,亚叶酸0.24微克/克,核黄素2.4毫克%,维生素A_142.2国际单位/克,类胡萝卜素0.8~1.1毫克/100平方厘米叶面积,尚含顺-乌头酸、景天庚糖等。
功能主治
治血淋,蛇咬。
复方
①治蛇咬:黑豆叶蛙、杵,敷之,日三易,良。(《广利方》)
②治血淋:大豆叶一把,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之。(《千金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美脉藁本
- 冬里麻根
- 假蒟果穗
- 蜻蜓
- 绞股蓝
- 豆列当
- 锈钉子
- 回回蒜果
- 云香草
- 葫芦七
- 小麦麸
- 湖北海棠
- 雪里见
- 滇茜草
- 香橼叶
- 白花龙胆
- 芒叶小米草
- 圆叶野扁豆
- 象头花
- 陈火腿骨
- 雪猪骨
- 吊山桃
- 披散糖荠
- 雪梨膏
- 小天冬
- 白毛藤根
- 雪山甘草
- 叶象花
- 黍茎
- 披针叶毛茛
- 铁蕨鸡
- 雄黄豆
- 锡
- 小花五味子根
- 蕤核
- 夜花藤
- 糖芥
- 黄背草果
- 杜梨
- 野决明
- 象牙参
- 金刚藤
- 香水月季
- 光决明
- 红花月见草
- 钝齿青荚叶
- 牛角瓜
- 篦梳剑
- 毛草龙
- 过岗龙
- 绿萼梅
- 塘虱鱼
- 大蓑衣藤根
- 海仙花
- 血水草根
- 虎掌草叶
- 太白三七
- 冷水花
- 油柑虫节
- 花花草
- 霞天膏
- 黄蜀葵茎
- 盐麸木花
- 东北雷公藤
- 拟囊果芹
- 柚根
- 油棕根
- 香桂皮
- 小鱼仙草
- 栝楼子
- 牛耳枫根
- 大过路黄
- 枇杷核
- 岩参
- 草藤乌
- 古羊藤
- 铜锣七
- 草灵脂
- 潮风草
- 红楠
- 水毛花
- 常春油麻藤
- 西瓜黑霜
- 山臭草
- 华山参
- 罗锅底
- 大叶地耳根
- 香柏
- 红皮
- 西藏野花椒
- 银柴胡
- 西南毛莨
- 刺通草
- 蛏壳
- 楮实子
- 香叶树
- 毛节兔唇花
- 宜梧
- 虾子花叶
- 沙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