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萼棘豆
《中华本草》:黑萼棘豆
拼音注音
Hēi è Jí Dòu
英文名
Herb of Blackcalyx Crazyweed
出处
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黑萼棘豆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xytropis melanocalyx Bunge采收和储藏:8-9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黑萼棘豆 多年生草本,高10-15c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草地或牧区山坡和草原中。资源分布: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及云南西北部。
性味
甘谈;温
归经
肾;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排毒疗疮;利尿消肿;退烧镇痛。主溃疡病;胃痉挛;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18g。外用:熬敷。
各家论述
1.《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排毒医疮,利尿消肿。治腹水,皮水,风疹,丹毒。2.《青藏高原药物图鉴》:退烧,镇痛,催吐。治溃疡病,胃痉挛,水肿;用熬膏治创伤。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黑萼棘豆
拼音注音
Hēi è Jí Dòu
出处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来源
为豆科植物黑萼棘豆的全草。8~9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茎细弱,散生。羽状复叶,长5~15厘米;叶轴细瘦,疏生黄色长柔毛;托叶基部连合,卵形,与叶柄分离,小叶9~25,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1毫米,宽2~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疏生黄色长柔毛。花3~10朵排成腋生伞形状总状花序;总花梗长8~14厘米,有疏长柔毛;花萼钟状,长约4~6毫米,宽2~3.5毫米,密生黑色短柔毛棍有黄色长柔毛,萼齿条形;花冠蓝色,长约12毫米,旗瓣宽卵状三角形,龙骨瓣有长仅1/2毫米的喙。荚果长椭圆形,下垂,长1.5~1.7厘米,宽7~8毫米,膜质,密生黑色长柔毛。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牧区山坡和草原中。分布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及云南西北部。
性味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甘淡,温。"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甘,温。"
归经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肾、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
①《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排毒医疮,利尿消肿。治腹水,皮水,风疹,丹毒。"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退烧,镇痛,催吐,利尿。治溃疡病,胃痉挛,水肿;外用熬膏治创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木麻黄
- 凤尾兰
- 冰糖
- 地梅子
- 虎斑游蛇
- 水狗子
- 绣线菊子
- 华山矾果
- 萱草嫩苗
- 芦叶
- 鲤鱼脂
- 大种鹅儿肠
- 蛇王藤
- 朴树果
- 小扁豆
- 大麻叶佩兰
- 龟甲胶
- 太平莓
- 乌榄核
- 小白蒿
- 将军树
- 牡狗阴茎
- 野京豆
- 蜂斗菜
- 莲座蓟
- 熏衣草
- 角盘兰
- 火炭母
- 鸡血七
- 雪上一枝蒿
- 竹林消
- 胡荽
- 黄秋葵叶
- 胆星
- 仙掌子
- 水甘草
- 龙珠
- 葛上亭长
- 宿苞豆
- 沙糖根
- 枸骨子
- 金剪刀草
- 地菍果
- 蛇疙瘩
- 鹤顶兰
- 廊茵
- 鲮鱼
- 碎米柴
- 大瓦韦膜叶星蕨
- 蕉芋
- 五桠果
- 红天葵
- 虎图辣
- 红泽兰
- 锅铲叶
- 鸽
- 毛叶石楠
- 蔊菜
- 骆驼黄
- 珊瑚草花
- 天门冬
- 山马豆根
- 娑罗子
- 树葱
- 藿香
- 三爪金龙
- 打火草
- 大金发藓
- 算盘子根
- 八仙草
- 酸叶胶藤
- 铃铃草
- 黄羊角
- 豆豉姜
- 兴安升麻
- 黄唇鱼鳃
- 狼把草根
- 神香草
- 双叶金枪
- 盲肠草
- 大羊角瓢
- 黄花虱麻头
- 锦地罗
- 粉防己
- 匍匐滨藜
- 水田碎米荠
- 荞麦
- 铃茵陈
- 狗肝菜
- 番石榴干
- 露蜂房
- 丁香露
- 东风橘根
- 红陈艾
- 粟米泔汁
- 大花剪秋罗
- 红头草
- 零陵香
- 厚皮香花
- 山狸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