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莓
《中华本草》:太平莓
拼音注音
Tài Pínɡ Méi
英文名
Herb of Pacific Raspberry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薇科植物太平莓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pacificus Hance采收和储藏:6-8月割取带花、叶全草,洗净,充分晒干。
原形态
太平莓 常绿矮小灌木,高40-100cm。枝无毛,有时分枝及叶柄散生极小皮刺。单叶互生,革质,单柄长4-8cm;托叶缺刻状条裂;叶片至长卵状,长8-15cm,宽4.5-12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心形,边缘具锐尖细锯齿,下面疏生灰色绒毛,基生5出脉。花白色,径1.5-2cm,3-6朵成总状花序或单生于叶腋;总花梗密生茸毛;萼钟状,5裂,先端尾尖,两面密生茸毛;花瓣5,广圆形或广卵形,顶端微缺刻状,基部具短爪,略长于萼,雄蕊多数,花丝宽扁,花药具长柔毛;雌蕊很多,无毛,稍长于雄蕊。聚合果球形,径1.2-1.5cm,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000m的山地路旁或杂木林内。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
性味
酸、苦、辛;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活血。主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妇人产后腹痛,发热:太平莓干燥全草半斤,加甘草五至六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太平莓
拼音注音
Tài Pínɡ Méi
别名
老虎扭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太平莓的全草。
原形态
常绿矮小灌木,高40~40厘米。分枝无毛,有时分枝及叶柄散生极小皮刺。单叶互生,革质,卵状心形或心形,长8~15厘米,宽4.5~12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边缘具锐尖细锯齿,下面疏生灰色绒毛,基生5出脉,下面网脉显明;叶柄长4~8厘米;托叶缺刻状条裂。花白色,径1.5~2厘米,3~6朵成总状花序或单生于叶腋;总花梗密生茸毛;萼钵状,5裂,先端尾尖,两面密生茸毛;花瓣5,广圆形或广卵形,略长于萼。聚合果球形,径1.2~1.5厘米,红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和路边草坡。分布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广东等地。
功能主治
治妇人产后腹痛,发热:太平莓干燥全草半斤,加甘草五至六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摘录
《*辞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太平莓
拼音注音
Tài Pínɡ Méi
来源
蔷薇科太平莓Rubus pacificus Hance,以全株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
功能主治
主治妇女产后腹痛,发热。
用法用量
全株半斤,甘草5~6钱,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阴蚼
- 甜根子草
- 越南悬钩子
- 清明菜
- 球果藤
- 八宝镇心丹
- 盐肤木根皮
- 白背叶(峨嵋山胡椒)
- 野素馨
- 罂粟
- 白芷叶
- 白饭树
- 江南卷柏
- 禹州漏芦
- 芋叶
- 一味药
- 兔儿伞
- 脱力草
- 土燕窝
- 玉蜀黍根
- 白石榴花
- 波叶紫金牛
- 白马骨
- 宽叶紫萁苗
- 云南荚蒾根
- 土三七
- 白苋
- 迎春花
- 迎春花叶
- 牙刷草
- 玉米油
- 京大戟
- 礜石
- 红豆蔻
- 竹节七
- 白头翁茎叶
- 藤五加
- 芡实叶
- 玉龙鞭
- 硬九子连环草
- 柏树叶
- 牛奶浆草
- 一皮草
- 台湾土豆蔻
- 燕子尾
- 冰草
- 茜草茎
- 塌菜
- 千斤拔
- 药用倒提壶
- 云南重楼
- 野猪外肾
- 扁担蒿
- 白马骨根
- 前胡
- 银牙莲
- 稗根苗
- 痰火草
- 牙疳药
- 芸薹
- 突厥雀
- 台湾肺形草
- 土瓜
- 野火球
- 地黄
- 宽筋藤
- 昆明水金凤
- 玉铃花
- 荠宁
- 上石田螺
- 太白针
- 七星鱼
- 千层塔
- 芥子
- 藜芦
- 蛤蟆草
- 百合子
- 萤火
- 千年健
- 白刺花叶
- 土桂皮
- 七星剑
- 全叶山芹
- 屈头鸡
- 八角乌
- 荠苨苗
- 白花杆
- 扁藤叶
- 羊角扭
- 七叶胆
- 野鸡头
- 野鸡肉
- 阳桃根
- 八宝茶
- 菾菜根
- 白竻薳
- 野樱桃根
- 白花苋
- 白蜡树叶
- 柏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