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泡通皮
《中华本草》:大泡通皮
拼音注音
Dà Pào Tōnɡ Pí
别名
枝子皮
英文名
Bark of Delavay Schefflera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的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hefflera delavayi (Franch.) Harms.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茎皮,多为鲜用。
原形态
乔木灌木,高3-8m。茎粗大,外表暗褐色;小枝粗壮,幼时必生黄棕以星状绒毛,后即脱落;具白以片状髓心。掌状复叶有小叶4-7;叶柄长4-16cm,最长可至70cm,幼时密生星状绒毛,成长圆形,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20cm,最长可达35cm,宽2-8cm或稍宽;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形至圆形;全缘具疏离不整齐粗齿或1-3浅裂至深裂,上面无毛,下面密生灰白以或黄棕色星状绒毛,主脉粗而明显;侧脉8-12对,上面坦或微隆起,下面稍隆起,网脉上面稍下陷,稀平坦,下面为绒毛掩盖而不隆起。花无梗,穗状花序聚生成大圆锥花序顶生,长12-10cm,主轴和分枝幼时均密被星状绒毛,后毛逐渐脱落,分枝长10-30cm;苞片卵形,长4-5mm,小苞片三角状卵形,长1-2mm,均密被星状绒毛;萼长1.5-2mm,疏被星状短柔毛,边缘有4-5齿;‘花瓣4-5,三角状卵形,长约2mm,无毛,花白色;雄蕊5,花丝长约3mm;子房下位,4-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柱头不明显,花盘隆起。果实球形,直径约4mm,紫黑色,几无毛;宿存花柱长1.5-2mm。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1月。
性味
味苦;涩;性微寒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治未破皮之骨折,用鲜大泡通皮一把,捣烂拌烧酒,先将骨折处复位,后包上药,再上夹板,一、二日换药一次。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大泡通皮
拼音注音
Dà Pào Tōnɡ Pí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五加科植物穗序鹅掌柴的茎皮。
功能主治
《贵州民间药物》:"治未破皮之骨折,用鲜大泡通皮一把,捣烂拌烧酒,先将骨折处复位,后包上药,再上夹板,一、二日换药一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榆叶
- 多足蕨
- 窝儿七
- 倒根野苏
- 冬珊瑚
- 芫荽茎
- 高粱泡根
- 白降丹
- 扁豆衣
- 地牯牛
- 麦冬
- 七叶一枝花
- 对叶油麻叶
- 水翁叶
- 洋葱
- 朴树
- 园金柑
- 穿心莲
- 蜀羊泉
- 猫腿姑
- 天王七
- 喜马拉雅紫茉莉
- 南瓜蒂
- 一把蔑
- 多裂独活
- 禾叶墨斛
- 东莨菪
- 黄花地锦苗
- 裸柱菊
- 铃铃草
- 凤眼果壳
- 云南双盾木
- 枫香树根
- 大叶马尾连
- 观音竹
- 白茅根
- 臭草
- 石蔓藤
- 刺蓼
- 雷公藤
- 黄海葵
- 番泻叶
- 豹骨
- 刺瓜米草
- 东方乌毛蕨叶
- 羊奶果
- 山鸡蛋
- 万年青根
- 鼬瓣花根
- 萝芒树皮
- 钻秆虫
- 盒子草
- 黄花菜子
- 皱叶变豆菜
- 白栎蔀
- 落花生枝叶
- 麻栎
- 凌霄
- 水蓑衣
- 红花木莲
- 油散木
- 楮实子
- 地丁
- 异野芝麻
- 山黄皮
- 太白花
- 黄蜀葵
- 漏斗苣苔
- 金匙叶草
- 满山白
- 磨盘草子
- 青鱼胆草
- 紫花鱼灯草
- 锦地罗
- 草贝母
- 了哥利
- 昙花茎
- 桑白皮
- 刺苞南蛇藤
- 小红苏
- 白叶火草
- 紫茉莉
- 台湾牛奶菜
- 番荔枝叶
- 东北红豆杉
- 昙花
- 托盘
- 番荔枝根
- 树地瓜根
- 碎兰花根
- 倒爪草
- 乌鸦肉
- 扶芳藤
- 眼睛草
- 土百部
- 楮茎
- 水松皮
- 蜂蝇
- 接骨树
- 麂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