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石楠
《中华本草》:小叶石楠
拼音注音
Xiǎo Yè Shí Nán
英文名
Root of Littleleaf Photinia
出处
出自《湖南药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小叶石楠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tinia parvifolia (Pritz.)Schneid.[Pourthiaea parvifolia Pritz.]采收和储藏:秋、冬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
小叶石楠 落叶灌木,高1-3m,枝纤细,小枝红褐色,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2mm,无毛;叶片草质,椭圆形、椭圆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8cm,宽1-3.5cm,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具腺尖锐锯齿,上面初有毛,后脱落,下面无毛。花两性;有花2-9朵,成伞状花序,生于侧枝顶端,无总花梗;花梗长1-2.5cm,无毛,有疣点;花白色,直径5-15mm;萼筒杯状,无毛;萼片5,卵形,外面无毛,内面疏生柔毛;花瓣5,白色,圆形。梨果椭圆形或卵形,直径5-7mm,橘红色,无毛,有直立宿存萼片裂片,内含2-3卵形种子。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低山丘陵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味
苦涩;微寒;无毒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主牙痛;黄疸;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小叶石楠
拼音注音
Xiǎo Yè Shí Nán
出处
《湖南药物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小叶石楠的根。秋、冬采挖。
原形态
小叶石楠,又名:牛筋木、牛李子、山红子、棒头果、棒梨子。
落叶灌木,高1~3米。小枝红褐色,无毛。叶草质,椭圆形、椭圆状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8厘米,宽1.8~3.8厘米,先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带腺锐锯齿,上面初有毛,后脱落,下面无毛,侧脉4~6对;叶柄长1~2毫米。伞形花序生于侧枝顶端,有花2~9朵,无总花梗;花梗长1~3.5厘米,有疣点;花白色,径1~1.5厘米;萼筒杯状,裂片5,卵形;花瓣5,圆形。梨果椭圆形或卵形,直径5~7毫米,橘红色或紫色。
生境分布
生于丘陵灌丛中。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性味
苦涩,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
行血活血,止痛。治牙痛,黄疸,乳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2两。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长毛香科科
- 鮧鱼尾
- 白牛胆
- 全叶马兰
- 硇砂
- 匙叶草
- 滴血根
- 三筒管
- 六月雪
- 赛莨菪
- 大乌爪金龙
- 人乳汁
- 黄杞皮
- 草血竭
- 山乌珠叶
- 白檀
- 紫葛
- 降龙草
- 菊芋
- 藜茎
- 青木香
- 角茴香
- 方儿茶
- 连翘根
- 油鱼
- 葫芦茶
- 绿萼梅
- 马鞍藤
- 马齿
- 麋茸
- 红走马胎
- 五托莲
- 独叶一枝花
- 宽叶返魂草
- 滇茜草
- 刮筋板
- 鳑魮鱼
- 雪上一枝蒿
- 宽叶杜香
- 大叶刺篱木叶
- 水茄冬子
- 秦岭耧斗菜
- 老婆子针线
- 苍山冷杉
- 铜罗伞
- 李子
- 假辣蓼
- 红辣树根
- 虱草花
- 蒲桃叶
- 黑塔子叶
- 鸡骨草
- 大黄
- 土红苓
- 羊耳朵叶
- 太平莓
- 半枫荷叶
- 通草
- 盾翅藤
- 迎春花叶
- 扁藤叶
- 小鱼眼草
- 对叶四块瓦
- 苦甘草
- 圆叶锦葵
- 地灵根
- 药用小阴地蕨
- 貂尾
- 草泽泻
- 鸡肾草
- 柳叶
- 蝗虫
- 野菊
- 腰子草
- 小叶密花远志
- 鱼肠草
- 芋头花
- 牛心茄子
- 鸢脑
- 玉溪天仙藤
- 石鲫
- 使君子叶
- 竹鼠子牙
- 劲直蒿
- 海鹞鱼胆
- 口蘑
- 鸬鹚(鸬鹚)
- 苦葛根
- 防风花
- 鲤鱼
- 羊角藤
- 白桂
- 干岩矸
- 野樱桃根
- 姬蕨
- 新疆卫矛
- 对叉疔药
- 锥连栎
- 宽叶荨麻
- 蜘蛛蜕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