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奴
《中华本草》:粟奴
拼音注音
Sù Nú
别名
粟黑粉、谷子黑穗、谷子黑粉
出处
粟奴一名,始载于《纲目》,谓:“粟奴,即粟苗成穗时生煤黑者。”以上所述“煤黑者”与粟穗感染粟黑粉菌所产生的冬孢子粉一致。
来源
药材基源:为黑粉菌科真菌粟黑粉菌侵染粟的幼穗所产生的冬孢子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stilago crameri Koern.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摘病穗,取下菌瘿,收集冬孢子粉,晒干。
原形态
本菌侵染谷子的花穗全部或部分,被侵害的籽粒比健全粒稍大。厚垣孢子充满子房,外面包着一层由于房壁所形成的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放散出黑褐色的粉末,为冬孢子。冬孢子近球形、卵圆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平滑,淡黄色至橄榄褐色,直径6-12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寄生于粟及狗尾草等植物上。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江苏、台湾、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1.性状鉴别 菌瘿包于花颖内,卵形或椭圆形,外被灰白色膜。质疏松,膜破裂后,散出众多黑褐色粉末(冬孢子)。气微,味淡,后微苦。[br]2.显微鉴别 孢子团呈不规则块状,棕褐色,有众多冬孢子。冬孢子类球形、卵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6-12μm,表面光滑,淡黄褐色或橄榄褐色。
性味
微苦;温
归经
脾;胃经
功能主治
利尿;消积;除烦。主小便不利;消化不良;胸腹满闷;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粟奴
拼音注音
Sù Nú
别名
粟粒黑粉、谷子黑穗、谷子黑粉
来源
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粟奴Ustilago crameri Koern.以冬孢子粉入药。多寄生于粟穗上。
生境分布
多寄生于粟穗上。
性味
淡、微苦,温。
功能主治
利小肠,除烦满。用于肠胃不舒,消化不良,胸中烦满。
用法用量
1钱,加适量蜂蜜拌匀,水冲服,日服2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粟奴
拼音注音
Sù Nú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粟的幼穗感染黑粉科真菌粟粒黑穗菌后所产生的菌瘿。
粟粒黑穗菌:厚垣孢子褐色,略呈圆球形,表面光滑,大小为8~14×6~9微米,萌芽时虽形成先菌丝,但不生担孢子。病菌主要为种子传染。
形状
真菌侵入幼穗子房而成的菌瘿。包藏在花颖内,呈卵形或椭圆形,包有灰白色相当坚韧的膜,不易破裂,其中满藏黑粉状厚垣孢子。花颖及孢子堆膜破裂则散出黑粉状厚垣孢子。
功能主治
《纲目》:"利小肠,除烦懑。"
复方
治小肠结涩不通,心烦闷乱,坐卧不安:小豆蘖一分,苦竹髭一分,粟奴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灯芯一束,铜钱七文,葱白五寸。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食前分为三服。(《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华东膜蕨
- 山乌珠叶
- 紫八宝
- 忽布筋骨草
- 石榕
- 华南铁角蕨
- 胜红蓟
- 蛇含
- 福参
- 家独行菜
- 土三七
- 白勒
- 鼬瓣花根
- 鲤鱼皮
- 小果野葡萄
- 珍珠
- 回阳生
- 雷丸
- 石灰
- 舒筋草
- 腊瓣花
- 石荠苎
- 华青皮木
- 石南实
- 补骨脂
- 合掌草
- 砂生槐
- 半边旗
- 核子木
- 石芫茜
- 紫背金盘草
- 四楞蒿
- 圆萼刺参
- 华中五味子
- 石莽草
- 淡竹叶
- 烟胶
- 棱叶韭
- 槐胶
- 麻油
- 石蕊
- 矩圆石韦
- 牛髓
- 歪头菜
- 有柄石韦
- 长毛风毛菊
- 刺蓬花
- 玉簪
- 蘡薁根
- 刺猬皮
- 毛花洋地黄
- 羊毛草根
- 长青草
- 白矾
- 血水草
- 红须须
- 大夜关门
- 白线薯
- 苏铁叶
- 狐心
- 石风车子叶
- 鮧鱼
- 柽柳
- 舞草
- 大山黧豆
- 小牛肝菌
- 黄瓜根
- 野漆树
- 苏铁根
- 野拔子
- 自然铜
- 黄荆
- 鼠李
- 鼠牙半支
- 蛇菰
- 鼠妇画眉草
- 鼠肾
- 蛇根木
- 赛葵
- 酸不溜
- 酸不溜根
- 鳝鱼皮
- 鼠尾草
- 鼠标蛇
- 纤枝山柑
- 蜀羊泉
- 蜀葵子
- 蜀葵根
- 鲨鱼骨
- 鳝鱼头
- 鼠
- 鼠皮
- 酥油
- 霜红藤
- 顺江木
- 鼠矢枣
- 鼠舌草
- 蛇莓根
- 蛇鲻
- 酸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