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鼠肉
《中华本草》:黄鼠肉
拼音注音
Huánɡ Shǔ Ròu
别名
礼鼠、拱鼠、貔狸、豆鼠、禾鼠、大眼贼、草原黄鼠、蒙古黄鼠、达呼尔黄鼠
英文名
Ground squirrel, Suslik
出处
出自《饮膳正要 》。《纲目》:黄鼠,出太原、大同,延绥及沙漠诸地皆有之。辽人尤为珍贵。状类大鼠,黄色而足短善走,极肥,穴居有土窖,如床榻之状者则牧牡所居之处,秋时畜豆粟草木之实以御冬,各为小窖,别而贮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松鼠科动物黄鼠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tellus dauricus Brandt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间捕捉,捕杀后剥皮,除去内脏,取肉,鲜用。
原形态
黄鼠,体长约20cm,尾长约6cm。体形细长,头大,耳郭短小,眼甚大。前肢趾爪发达,大而且直,前足掌裸,后足跖被毛。有颊囊。雌体有乳头5对。全身被草黄色毛,并杂有黑褐色。额、头部较深,为黄褐色。上下唇及眼圈均为白色。尾毛草黄色,夏毛较冬毛而色深。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草原或沙地。穴居,夜伏昼出。食物以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为主,秋后盗食黄豆、玉米、高梁、谷子等作物。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肺经
功能主治
润肺止津;解毒止痛。主疮毒肿痛
用法用量
外服:适量,熬膏贴高分子
注意
《饮膳正要》:“多食发疮。”
各家论述
《纲目》:润肺生津,煎膏贴疮肿,解毒止痛。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鼠肉
拼音注音
Huánɡ Shǔ Ròu
出处
《饮膳正要》
来源
为松鼠科动物黄鼠的肉。
原形态
黄鼠(《饮膳正要》),又名:礼鼠、拱鼠(《韩昌黎集》),貔狸(《纲目》),地松鼠、大眼贼、蒙古黄鼠。
体长约20厘米,尾长约6厘米。体形细长,头大,耳壳短小,眼甚大。前肢趾爪发达,大而且直,前足掌裸,后跖被毛。有颊囊。雌体有乳头5对。全身毛草黄色,并杂有褐黑色。额、头部较深,为黄褐色。上下唇及眼圈均为白色。尾毛草黄色。夏毛较冬毛短而色深。
栖于草原或沙地,穴居,白昼活动。冬眠期较长。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的茎、叶,或野菜、大豆幼苗等。并常盗食大豆、玉米、高梁、谷子等作物。亦食昆虫。
生境分布
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
《饮膳正要》:"味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润肺生津,煎膏贴疮肿,解毒止痛。"
注意
《饮膳正要》:"多食发疮。"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柿根
- 猪肝
- 淡菜
- 松蘑
- 白粱米
- 羊胰
- 蘡薁
- 白牛胆
- 猪肺
- 猪脬
- 猪心
- 猪脑
- 野葱
- 棕榈
- 羊靥
- 猪毛
- 猪胆
- 杜松
- 榛蘑
- 行夜
- 楤木
- 猪髓
- 桑叶
- 西藏土连翘
- 斑唇马先蒿
- 滇南美登木
- 西南金刚藤
- 锈毛白枪杆
- 滇南杭子梢
- 紫背天葵草根
- 西南小阴地蕨
- 点乳冷水花
- 西藏凤仙花
- 杜香
- 杏枝
- 芦竹沥
- 西瓜皮
- 紫油木
- 紫河车
- 滴滴花
- 紫薇皮
- 桫拉木
- 紫苏苞
- 紫珠叶
- 朴树叶
- 翼核果
- 芫荽
- 羊胆
- 象皮
- 椴树
- 杯苋
- 老虎刺
- 罗布麻
- 西河柳
- 绿豆衣
- 梓白皮
- 老鸦糊
- 翼枝榆
- 帕梯果
- 树刁
- 羊肉
- 披麻草
- 羊脂
- 紫薇叶
- 羊血
- 泽泻叶
- 扁藤
- 野藿香
- 芫花
- 紫八宝
- 绿豆芽
- 老虎耳
- 枇杷花
- 毒蛆草
- 白木耳
- 羊肝
- 蚬肉
- 罗勒子
- 柿木皮
- 树葫芦
- 白花猪母菜
- 羊心
- 老虎俐
- 柿饼
- 羊脬
- 绿豆叶
- 桑根
- 荔枝壳
- 茵陈
- 羊脑
- 枇杷根
- 朴树皮
- 紫色翼萼
- 萤火
- 荔枝叶
- 芦荟叶
- 紫楠叶
- 老虎须
- 营实
- 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