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兰
《*辞典》:钓兰
拼音注音
Diào Lán
别名
金边吊兰(《南宁市药物志》),八叶兰、兰草、硬叶吊兰(《广西中草药》)。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吊兰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平生或斜生,有多数肥厚的根。叶多数,自根茎丛生,线形,长15~30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长尖,绿色或有时有黄色条纹。花茎长于叶,有时变为纤匐枝而近顶部有叶束或幼小植株;花白色,排成一长而疏散的总状花序;花被轮状,裂片6,狭小,长约1厘米;雄蕊6,花丝上部常扁平;子房下位,无柄,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种子扁平。花期春月。
生境分布
栽培于花圃,庭园。
性味
甘酸,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微苦,平。"
②《泉州本草》:"味甘微酸,性凉。"
③《广西中草药》:"味微辛,性平,无毒。"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诸经。"
功能主治
清热,去瘀,消肿,解毒。治咳嗽,声哑,吐血,经闭,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聤耳,牙痛。
①《岭南采药录》:"凡患声嘶音哑,取全草煎服。又治妇人经闭。"
②《广州植物志》:"治跌打等症。"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治吐血,止耳痛,定哮喘。"
④《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去瘀。治声嘶喉哑、咳嗽;取汁洗涤耳流脓;捣烂填患处,治牙痛。"
⑤《泉州本草》:"退癀消肿,散结败毒.治痈疽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1.5两);或研末。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用。"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吊兰干全草为末。每服三钱,泡酒温服。(《泉州本草》)
②治风毒结瘤久而不散:吊兰鲜全草连根洗净,合糯米饭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③治肺热咳嗽:吊兰根一两,冰糖一两。水煎服。
④治吐血:吊兰、野马蹄草各一两。水煎服。
⑤治跌打肿痛;吊兰叶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③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水柏枝
- 白芥子
- 润鳞鳞毛蕨
- 蜀葵
- 香蕉根
- 百草霜
- 广石豆兰
- 短柄南蛇藤根
- 附子
- 八月瓜
- 祖司麻
- 天竺桂
- 虎肚
- 跌破竻
- 鱼鳖金星
- 疔毒草
- 关苍术
- 蓬蘽
- 云杉球果
- 布狗尾
- 盾叶唐松草
- 短枝六道木
- 麝香壳
- 覆盆子根
- 铁罗汉
- 青鱼胆
- 豆腐
- 鹌鹑蛋
- 肉苁蓉
- 钩藤根
- 紫背菜
- 肉豆蔻衣
- 铁拳头
- 黑蒴
- 田高粱
- 鹅喉管
- 葛上亭长
- 铁杆地柏枝
- 蠵龟筒
- 榕须
- 皱叶羊蹄
- 白叶藤
- 豆黄
- 入地蜈蚣
- 四照花果
- 白绿叶
- 高山唐松草
- 条叶猪屎豆
- 酸猴儿
- 白云瓜花
- 豆叶参
- 鸡爪七
- 白尼参
- 薜荔
- 白花九里明
- 铁脚威灵仙叶
- 棠梨枝叶
- 铁箭岩陀
- 蒲圻贝母
- 酸浆根
- 紫啸鸫
- 黑豆衣
- 鱼眼草
- 土茯苓
- 白藤
- 臭矢菜
- 紫苏
- 北鱼黄草
- 铜皮
- 槟榔
- 竹(鼠留)肉
- 桃金娘花
- 狗宝
- 巴豆霜
- 桃子
- 白常山
- 降龙草
- 铁色箭
- 蟛蜞
- 赛北紫堇
- 柏枝节
- 酸石榴
- 白及
- 顶果膜蕨
- 毛茄
- 鲨鱼油
- 钉头果
- 管仲
- 鼹鼠
- 桃叶
- 白犁头草
- 锈毛钝果寄生
- 蛇蜕
- 等宽鳞毛蕨
- 枫柳皮
- 八角香
- 葛叶
- 白颖苔草
- 白地牛
- 铁破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