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兰
《*辞典》:钓兰
拼音注音
Diào Lán
别名
金边吊兰(《南宁市药物志》),八叶兰、兰草、硬叶吊兰(《广西中草药》)。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百合科植物吊兰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平生或斜生,有多数肥厚的根。叶多数,自根茎丛生,线形,长15~30厘米,宽1~1.5厘米,先端长尖,绿色或有时有黄色条纹。花茎长于叶,有时变为纤匐枝而近顶部有叶束或幼小植株;花白色,排成一长而疏散的总状花序;花被轮状,裂片6,狭小,长约1厘米;雄蕊6,花丝上部常扁平;子房下位,无柄,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种子扁平。花期春月。
生境分布
栽培于花圃,庭园。
性味
甘酸,凉。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微苦,平。"
②《泉州本草》:"味甘微酸,性凉。"
③《广西中草药》:"味微辛,性平,无毒。"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肝、肺诸经。"
功能主治
清热,去瘀,消肿,解毒。治咳嗽,声哑,吐血,经闭,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聤耳,牙痛。
①《岭南采药录》:"凡患声嘶音哑,取全草煎服。又治妇人经闭。"
②《广州植物志》:"治跌打等症。"
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热,治吐血,止耳痛,定哮喘。"
④《南宁市药物志》:"清热去瘀。治声嘶喉哑、咳嗽;取汁洗涤耳流脓;捣烂填患处,治牙痛。"
⑤《泉州本草》:"退癀消肿,散结败毒.治痈疽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1.5两);或研末。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注意
《泉州本草》:"孕妇忌用。"
复方
①治跌打损伤:吊兰干全草为末。每服三钱,泡酒温服。(《泉州本草》)
②治风毒结瘤久而不散:吊兰鲜全草连根洗净,合糯米饭加食盐少许,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③治肺热咳嗽:吊兰根一两,冰糖一两。水煎服。
④治吐血:吊兰、野马蹄草各一两。水煎服。
⑤治跌打肿痛;吊兰叶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③方以下出《广西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藨根
- 化橘红
- 钓兰
- 冷蕨子草
- 鳞叶藓
- 车前子
- 大叶凤仙花
- 西南小阴地蕨
- 虎掌草叶
- 刺叶苏铁
- 葎草果穗
- 马钱子粉
- 合血香
- 金老梅根
- 倒爪草
- 海鹞鱼胆
- 骆驼蹄瓣
- 土百部
- 心不干
- 小接骨丹
- 长梗千里光
- 南瓜藤
- 鲫鱼胆草
- 砖子苗
- 小冬青
- 鲤鱼胆
- 毛野丁香叶
- 石榴叶
- 扭筋草
- 血见愁
- 大叶马尾连
- 小叶凤凰尾巴草
- 罗锅底
- 黄果茄
- 猫肝
- 山桂花
- 华西小石积
- 椴树
- 香蕉
- 莲须
- 人参叶
- 香茹
- 青箭杆草
- 西瓜根叶
- 香蕉弄蝶
- 南五味子
- 毛根杜仲
- 方解石
- 香青
- 红雪柳
- 香菊
- 点头菊
- 牡蒿根
- 野辣蓼
- 香草仔
- 香豆蔻
- 佛手
- 鳕鱼骨
- 小花酸藤子
- 桃枝
- 珊瑚草
- 鸭公藤
- 树头发
- 铰剪藤
- 海豘鱼
- 鼠曲草
- 秋木瓜
- 华山参
- 虎筋
- 七里香
- 香艾
- 楠材
- 慈乌胆
- 黄皮根
- 苦丁茶
- 星星草
- 黎豆
- 千里光
- 还阳参
- 桃花
- 厚叶子树
- 瓠子
- 鸭儿芹根
- 排钱树
- 旋花根
- 狭叶竹节参
- 绿萼梅
- 铜脚威灵仙
- 豆腐泔水
- 小天冬
- 香茅根
- 墨地
- 苞蔷薇根
- 了哥王根
- 翼核果
- 天浆壳
- 太白参
- 春花胡枝子
- 尖山橙
- 毛血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