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卷柏
《中华本草》:黑顶卷柏
拼音注音
Hēi Dǐnɡ Juǎn Bǎi
别名
红骨草、马尾草、百叶草、鸡脚草
英文名
Blacktop Spikemoss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卷柏科植物黑顶卷柏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elaginella picta A.Br.ex Bak.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约30-60cm。主茎直立,干后顶部变黑色。叶为整齐的二回羽状,羽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cm,顶端尾状;小羽片通常单生,长约2.5-5cm,开展,接近;侧叶密接,长圆状披针形,镰刀状,先端钝头,长约4mm,宽约1.5mm,鲜绿色,不具缘毛,近有柄,基部上侧楔形,下侧圆形,叶缘近全缘;中叶斜长圆形,长1.5-2mm,宽0.5mm,顶端近尾尖,上面呈灰白色。孢子囊穗着生于小羽片先端,四棱形,呈长尾状,长6-12mm,直径约1.5mm;孢子叶卵形,具尾尖,主脉隆起,呈龙骨状。孢子囊圆肾形,大孢子囊生在囊穗下部,小孢子囊生于囊穗上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密林下的阴处。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
淡;涩;平
归经
入肺、胃、大肠三经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止痛。主麻疹;痢疾;咳血;吐血;外伤出血;胸痛;胃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理,研末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淡,涩、性平。有凉血止血、消炎止痛、舒筋活络的功能。用于咳血、吐血、胃疼、痢疾、跌打损伤及外伤出血等症。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羊肉
- 麻油
- 鸢油
- 蚕豆荚壳
- 黄花紫堇
- 丁萝卜
- 野荔枝果
- 锦线镖
- 沙枣胶
- 假辣蓼
- 粟米草
- 色赤杨
- 锦葵
- 路旁菊
- 匙叶伽蓝菜
- 篱天剑
- 痰药
- 蓝锭果
- 戴胜
- 大果巴戟
- 扁竹兰
- 刺楸树根
- 牡鼠粪
- 鸬鹚骨
- 钭叶榕
- 石荠苎
- 刺叶楤木
- 臭草
- 灵芝
- 橙耳
- 枫香脂
- 大叶黄杨根
- 烧伤藤
- 广石豆兰
- 莲座革菌
- 石岩鸡
- 五代同堂
- 野菊花
- 绿玉树
- 连蕊茶
- 顶头马蓝
- 黄海葵
- 新疆藁本
- 阴香根
- 白果根
- 金挖耳根
- 莱菔子
- 黄桷树根疙瘩
- 细叶七星剑
- 鸦椿卫矛
- 白云花根
- 穿山龙
- 过江龙子
- 石米
- 人参叶
- 芭蕉叶
- 披散糖荠
- 漆树木心
- 糖荠
- 毛果小甘菊
- 爬山豆根
- 皮袋香根
- 黄草乌
- 岩酸
- 太白三七
- 大一面镙
- 石脑油
- 阿月浑子
- 防风草
- 猴接骨草
- 三七叶
- 苣荬菜
- 龙牙草根
- 抚松乌头
- 青风藤
- 鬼灯笼
- 射鸡尾
- 大独叶草
- 芋梗
- 黄山五叶参
- 匙羹藤
- 观音莲
- 红楤木
- 独脚乌桕
- 飞龙掌血
- 梵天花
- 赤麻
- 钩凝菜
- 对马耳蕨
- 七里明
- 岗梅
- 梵天花根
- 高粱
- 谷皮藤
- 海月壳
- 观音苋
- 冷蕨
- 厚皮香花
- 景天三七
- 假荔枝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