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珠
《中华本草》:黑石珠
拼音注音
Hēi Shí Zhū
别名
三颗针、刺黄连、鸡脚刺、刺黄芩、刺黄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深黑小黑檗的根或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atrocarp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根去须根,茎去叶,洗净,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rberis atrocarpa Schneid.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收,除去杂质根去须根,茎去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
深黑小檗,常绿灌木,高可达2m。小枝圆柱形,还黄色,刺3分叉,长1-4cm。叶3-4片簇生,革质;叶片长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1-2cm,先端短尖,有小尖刺,基部楔形,边缘具针锯齿,通常在20枚以下,上面绿色,下面黄绿色,叶脉不显。花2-9朵簇生,花梗长4-15mm,花黄色,直径1-1.5cm;雄蕊6,花药瓣裂;子房上位,具短花柱。浆果短卵圆形,长5mm,深黑色,无粉或稍被粉。花期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荒坡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根含小檗碱(berberine)。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湿热泄泻;痢疾;黄疸;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泡酒擦;或磨水点眼角。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大桫椤
- 戴星草
- 喜马拉雅紫茉莉
- 乌尼参
- 樱桃叶
- 菊架豆
- 南瓜叶
- 白苏子油
- 水团花
- 林背子
- 桂木
- 香面叶
- 小牛肝菌
- 苦石莲
- 红花雪莲花
- 倒挂草
- 紫背草根
- 白婆婆纳
- 黄瑞木
- 羊不食
- 野荔枝果
- 仙人球
- 红三七
- 广石豆兰
- 虎咬癀
- 小叶黑面叶
- 橘络
- 丽江青木香
- 白栎
- 镰叶瘤足蕨
- 白叶瓜馥木
- 扇叶人字果
- 八角莲
- 山马鞭草
- 太白韭
- 水莲沙
- 鱼翅
- 绿段草
- 西南金刚藤
- 山豆根
- 草灵脂
- 狗骨柴
- 罗望子叶黄檀
- 大果巴戟
- 吕宋果
- 五香藤
- 大头茶果
- 蝶毛菌
- 牡荆根
- 广西九里香
- 冬瓜子
- 刺楸树根
- 银柴胡
- 拦路虎
- 紫革耳
- 竹节香附
- 干苔
- 滨海前胡
- 狨
- 白牛尾七
- 华南胡椒
- 蝮蛇
- 石楠
- 牡蛎肉
- 多花筋骨草
- 韭叶芸香草
- 小筋骨藤
- 莱菔子
- 柳叶
- 定心散
- 桦树液
- 白云花根
- 八月炸
- 肾子藤
- 紫背天葵草根
- 狗尾草子
- 黄藨根
- 四叶七
- 黄断肠草
- 千脚虫
- 樟
- 五加皮
- 葫芦巴
- 小叶眼树莲
- 鸡肠狼毒
- 蜈蚣七
- 甜叶菊
- 金钩如意草
- 何首乌
- 曲枝天冬
- 丽萼熊巴掌
- 波罗蜜核中仁
- 金石溜
- 澜江百合
- 蓝桉
- 白升麻
- 倒触伞
- 薄叶棘豆
- 赛北紫堇
- 无患子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