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雀花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雀花
拼音注音
Jīn Què Huā
别名
生血草[云南]、一颗血
来源
豆科金雀花属植物金雀花Parochetus communis Buch.-Ham.,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
酸、涩,温。
功能主治
补肾壮阳,接骨止血。用于肾虚阳痿;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骨折。
用法用量
4~5钱,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或干品研粉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金雀花
拼音注音
Jīn Què Huā
别名
坝齿花(《救荒本草》),金鹊花(《滇南本草》),黄雀花(《纲目拾遗》),阳雀花(《草木便方》),猪蹄花(《福建民间草药》),斧头花、甲鱼嘴花(《浙江中药手册》),阳鹊花(《陕西中草药》)。
出处
《百草镜》
来源
为豆科植物锦鸡儿的花。4月中旬采收,晒干,防蛀。
原形态
锦鸡儿(《救荒本草》),又名:酱瓣子(《救荒本草》),大蛇叶(《滇南本草》),飞来凤(《嘉兴府志》),地羊鹊(《天宝本草》),群雀、铁扫帚、豹皮鞭、鹅根刺。
小灌木,高达1~2米。茎直立或多数丛生,小枝细长有棱,无毛,黄褐色或灰色。托叶2枚,狭锥形,常硬化而成针刺,长可达8毫米;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倒卵形,长1~3.5厘米,阔0.5~1.5厘米,先端圆或凹,具小短尖或无小尖,上部一对小叶常较下方一对为大,革质或硬纸质,两面具细脉,无毛,上面深绿色而有光泽,下面较淡。花单生,黄色而带红,雕谢时褐红色;花枝中部有关节,上具极细小苞片;花萼钟状,萼齿阔三角形;花冠蝶形,旗瓣狭倒卵形,基部带红色,翼瓣先端田,下具长瓜,龙骨瓣阔而钝;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近于无柄,花柱直立,柱头小。荚果长约3.5厘米,两侧稍压扁,无毛,内含种子数粒,花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上。分布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甜。"
④《纲目拾遗》:"性平。"
归经
《纲目拾遗》:"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
滋阴,和血,健脾。治劳热咳嗽,头晕腰酸,妇女气虚白带,小儿疳积,乳痈,跌扑损伤。
①《滇南本草》:"主补气血痨伤,寒热捞热,咳嗽,妇人白带日久气虚下陷者效。并头晕耳鸣,腰膝酸疼,一切虚痨损伤用之良。或猪肉、笋、鸡煨食。"
②《纲目拾遗》:"和血祛风,亦入乳痈药用。""解毒攻邪,能透发痘疮。"
③《植物名实图考》:"滋阴,补阳。蒸鸡蛋,治头痛。"
④《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祛风,止咳,强壮。治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肺虚久咳,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钱;或研末。
复方
①健脾补肾,明目聪耳:阳雀花,同猪肉做汤或蒸鸡蛋服。(《重庆草药》)
②治干血劳:阳雀花四两至半斤或鲜品二至三斤,蒸后分多次服。
③治头晕头痛:阳雀花一两,天麻八分。水煎服。
④治虚劳咳嗽:阳雀花(蜜炙)一两,枇杷芋、羌活各三钱。水煎服。(②方以下出《陕西草药》)
⑤治跌扑伤损:金雀花干研一钱,酒下。(《百草镜》)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金老梅根
- 金花草
- 锯齿王
- 胃友果
- 金鸡尾
- 锯鲨肝
- 金钗石斛
- 了哥王
- 金背枇杷
- 白茅针
- 暗紫贝母
- 野苦荬菜
- 野兔毛
- 东风螺壳
- 钩藤根
- 芜菁子
- 六角英
- 樗鸡
- 八目鳗
- 蓖麻叶
- 律草
- 檵花
- 粳谷奴
- 炮仗花
- 旱冬瓜
- 光板猫叶草
- 左黑果
- 早谷藨
- 金刚藤
- 老枪谷根
- 漆叶
- 南枳椇
- 獾骨
- 蜘蛛果茎叶
- 酪
- 荨麻
- 鸮
- 鹿衔草
- 岩椒草
- 马牙半支
- 岩藿香
- 大草蔻
- 仙顶梨
- 绵三七
- 虾须豆
- 灵砂
- 沙冬青
- 龙齿
- 竹叶椒叶
- 紫啸鸫
- 野胡萝卜根
- 湖北地黄
- 红毛叶马蹄香
- 勒马回
- 狭叶香茶菜
- 竹卷心
- 雷丸
- 滑叶跌打
- 金刚刺
- 土大香
- 地骷髅
- 海螺厣
- 血叶兰
- 铁罗汉
- 河蚌
- 乌脚枪
- 椰子瓤
- 黄蜀葵
- 毒鱼藤
- 小年药
- 白残花
- 狗狗秧
- 枇杷叶
- 梁王茶
- 葱须
- 生瓜
- 螃蟹七
- 脾寒草
- 莺
- 竹节参
- 鳍蓟
- 罗汉松
- 山莴苣
- 止咳草
- 银不换
- 葛谷
- 亮叶冬青
- 龙眼叶
- 椰子浆
- 木竹子
- 矩叶大青
- 天荞麦根
- 南天竹梗
- 蓼子草
- 竹林消
- 广东升麻
- 合血香
- 漏斗瓶蕨
- 细叶桉
- 苏铁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