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羽铁角蕨
《中华本草》:大羽铁角蕨
拼音注音
Dà Yǔ Tiě Jiǎo Jué
别名
萃补
英文名
Largepinna Spleenwort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铁角蕨科植物大羽铁角蕨的全草或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plenium pseudolaseritiifolium Ching[A.laseritiifolium sensu Merr.non Lam.]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去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50-80cm。根茎短而斜升,被黑褐色、光亮的披针形鳞片,全缘。叶簇生;叶柄长15-30cm,灰绿色,初被鳞片,后变光滑;叶片近革质,两面光滑,卵状披针形,长30-60cm,宽12-18cm,顶部渐尖,基部三至四回羽裂;羽片10-12对,基部的近对生,上部的互生,三角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8-14cm,宽3-5cm,先端狭并为短渐尖,羽片柄长1.5-2cm;小羽片5-7对,互生,稍斜展,三角形,长2-3cm,宽1-1.5cm,先端圆形或稍尖,羽状深裂或为羽状,有短柄;末回裂片斜方形或狭楔形,先端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裂齿,有时分裂;叶脉明显,近扇形。孢子囊群线形,每1裂片有4-5个;囊群盖线形,淡褐色,膜质,全缘,宿存。孢子卵形,黄色,有明显的脊和疏网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茎长2-4cm,有众多须根和黑褐色披针形鳞片。叶柄长15-30cm;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0-40cm,宽12-18cm,三至四回羽裂,暗黄绿色至暗黄棕色,纵向反卷。叶轴紫棕色,腹面沟状。孢子囊群条形,生于小脉上;囊群盖棕色。气微,味淡。
性味
淡;平
归经
肾;肝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主风湿痹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味淡,性平。有驱风湿,强腰膝的功能。用于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小黑牛
- 大狗尾草
- 大细辛
- 大芒萁
- 大苞寄生
- 旋复花根
- 大草蔻
- 大花活血丹
- 大巢菜
- 大树跌打
- 大草乌
- 大肺经草
- 大泡通皮
- 大荃麻
- 紫弹树叶
- 大白顶草
- 大画眉草
- 大山芝麻
- 斜叶榕
- 大籽蒿
- 大独脚金
- 大薸
- 小黄皮
- 新疆藜芦
- 大花卫矛
- 大果臭椿皮
- 心胆草
- 大榆蘑
- 大果琉璃草
- 大粘药
- 大红菇
- 小血藤叶
- 大树皮
- 大皮消
- 大白药
- 序梗女贞
- 大花威灵仙
- 新疆卫矛
- 大膜盖蕨
- 小通草叶
- 新木姜子
- 大泡通叶
- 小贯众
- 小金樱
- 小鹭鸶兰
- 小黑药
- 旋柄茄
- 长梗玄参
- 徐长卿
- 小血光藤
- 大浮萍
- 小鬼钗
- 大花美人蕉
- 心叶荆芥
- 小药木
- 大画眉草花
- 大茶药根
- 大田基黄
- 小黄构
- 大花柳叶菜
- 小酒瓶花
- 大苞甲跖草
- 小金钱草
- 心叶荚蒾根
- 大花列当
- 小驴蹄草
- 大板山蚤缀
- 小酒饼花
- 小龙胆草
- 大苞芹
- 大杜鹃
- 斜叶榕叶
- 小豆柴
- 大山玄参
- 小齿锥花
- 心叶风毛菊
- 小通草
- 小麦麸
- 小过路黄
- 新木橿子
- 心叶百合
- 小虎耳草
- 大红毛叶
- 小黄连刺
- 羊耳菊
- 大横纹
- 旋花苗
- 星宿菜
- 大苦草
- 大管
- 大花石上莲
- 旋花
- 大肺筋草
- 小谷精草
- 小青藤香
- 小黄树
- 大种鹅儿肠
- 小青
- 大接骨丹
- 假地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