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勒儿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柏勒儿茶
拼音注音
Bǎi Lè ér Chá
来源
为豆科柏勒树属植物柏勒树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
原形态
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6~12米,树皮灰白色。叶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5~10对,各羽片间有一棒状腺体,小叶多数,条状长圆形,长4~8毫米,宽1~1.5毫米,稍被短柔毛。8~9月开花,穗状花序,长6~8厘米,具总花梗;花下,有香气;下部无性花淡红色或淡紫红色,稍大;上部花两性,多为黄色,较小。荚果集成头状,宽6~13毫米,无毛,暗褐色,呈波状或弯曲,开裂,宿存。分布于广东省。
生境分布
生于热带灌丛、热带稀树干草原和过渡森林里。分布于广州。
化学成分
含儿茶酚、儿茶鞣酸(含量约65.1%),比进口儿茶膏高50%左右。
性味
苦、涩、凉。
炮制
采取直径5~10厘米粗枝,劈成长宽各2~5厘米、厚为0.2~0.5厘米的小块薄片,放瓦罐或铝锅中,加10倍水煎煮,煎液由棕红色变为褐色,约6~7小时后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1~2次。将滤液合并,在水浴上浓缩即成棕褐色柏勒儿茶膏。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敛疮定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用法用量
1.5分。吞服。
复方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柏勒儿茶膏0.5克吞服,每日1~2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三股筋
- 二歧根莲花根
- 山大烟
- 黑鳞大耳蕨
- 厚朴
- 倒挂金钩
- 黑血藤
- 猫儿眼睛
- 猪蹄甲
- 野罂粟壳
- 小通草
- 山荸荠
- 白蔻
- 刺楸树叶
- 大飞扬草
- 铁脚草
- 鲨鱼油
- 马桑叶
- 鼠曲草
- 常春藤子
- 九子连环草
- 天荞麦根
- 色赤杨
- 六轴子
- 大黄
- 辉葱
- 鳖甲
- 狭叶败酱
- 石风丹
- 痢止蒿
- 小果栀子
- 胡颓子
- 饺剪藤
- 小叶金鸡尾巴草
- 叩头虫
- 凉山虫草
- 蘽根
- 黑脂麻
- 黄花蔷薇
- 红果参
- 地龙
- 木姜子茎
- 滇南马钱
- 桃儿七果
- 高原点地梅
- 地星
- 蝴蝶花
- 蜂斗菜
- 秤杆草
- 中华石龙尾
- 蜂蜜树
- 百齿卫矛
- 牛藤
- 春砂花
- 臭常山
- 鸭脚蓼
- 鸡心七
- 小罗伞
- 律草
- 腽肭脐
- 华东木蓝
- 古钩藤
- 谷皮树
- 毒蛆草
- 摇钱树根
- 老虎须
- 蜀葵子
- 卵叶贝母兰
- 广西十大功劳
- 小岩白菜
- 寸节七
- 日照飘拂草
- 蕹菜根
- 金边莲
- 罗汉松
- 乌贼鱼腹中墨
- 朱顶红
- 紫燕草
- 石彭子
- 常春藤
- 南酸枣
- 深红龙胆
- 葛藟果实
- 栎叶槲蕨
- 小金发藓
- 金挖耳
- 鸬鹚肉
- 大鱼鳅串
- 碎骨红
- 老鸦花藤
- 撒发
- 柠檬皮
- 多穗石柯根
- 落霜红根
- 岩山枝
- 榆枝
- 楮皮间白汁
- 鸽粪
- 蚬壳
- 耳叶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