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勒儿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柏勒儿茶
拼音注音
Bǎi Lè ér Chá
来源
为豆科柏勒树属植物柏勒树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
原形态
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6~12米,树皮灰白色。叶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5~10对,各羽片间有一棒状腺体,小叶多数,条状长圆形,长4~8毫米,宽1~1.5毫米,稍被短柔毛。8~9月开花,穗状花序,长6~8厘米,具总花梗;花下,有香气;下部无性花淡红色或淡紫红色,稍大;上部花两性,多为黄色,较小。荚果集成头状,宽6~13毫米,无毛,暗褐色,呈波状或弯曲,开裂,宿存。分布于广东省。
生境分布
生于热带灌丛、热带稀树干草原和过渡森林里。分布于广州。
化学成分
含儿茶酚、儿茶鞣酸(含量约65.1%),比进口儿茶膏高50%左右。
性味
苦、涩、凉。
炮制
采取直径5~10厘米粗枝,劈成长宽各2~5厘米、厚为0.2~0.5厘米的小块薄片,放瓦罐或铝锅中,加10倍水煎煮,煎液由棕红色变为褐色,约6~7小时后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1~2次。将滤液合并,在水浴上浓缩即成棕褐色柏勒儿茶膏。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敛疮定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用法用量
1.5分。吞服。
复方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柏勒儿茶膏0.5克吞服,每日1~2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扶栘木皮
- 山矾花
- 刺石榴
- 波罗蜜叶
- 鳞花草
- 猕猴桃藤
- 杜鹃花果实
- 老虎姜
- 凉伞盖珍珠
- 白花菜子
- 东北溲疏
- 嘉兰
- 罗裙带
- 阿利藤
- 地蚕
- 金丝藤仲
- 杯苋
- 青江藤
- 吉林乌头
- 猫胡子花
- 苍耳根
- 松蕈
- 石柑子
- 高粱根
- 金瓜草
- 金果榄
- 海蜇皮
- 构树
- 海尼豆瓣绿
- 百步还阳丹
- 冬瓜叶
- 羊不食
- 大蒜
- 饱饭花
- 角花胡颓子
- 水杨梅根
- 木蓝
- 省沽油
- 锅粑
- 虎杖香蕈
- 蒲葵子
- 铁棒锤
- 浮石
- 三叶排草
- 樗叶
- 大细辛
- 箭杆风
- 黄杨木
- 鸭脚板草
- 红豆
- 鹭肉
- 金钟花
- 山桂皮
- 刺梨根
- 秦艽
- 蚕豆荚壳
- 槐叶
- 驴打滚儿草
- 小过江龙
- 女菀
- 水蛇皮
- 饱饭花枝叶
- 韭根
- 牛尾泡
- 刺天茄叶
- 紫背天葵草
- 紫茎牙痛草
- 猪肠
- 黄芪
- 鞭叶铁线蕨
- 山棯子
- 蜣螂
- 枣树根
- 银边翠
- 太平莓
- 红豆蔻
- 虫实
- 烂茶叶
- 木香花
- 带刺马鞭
- 午时茶
- 婆婆指甲菜
- 金剪刀草
- 芜荑酱
- 黄藤
- 硬飘拂草
- 五灵脂
- 蓝花葱
- 鯆鱼
- 玫瑰茄
- 珊瑚
- 栲栗叶
- 长管香茶菜
- 条参
- 杯苋根
- 天蓬草
- 戴星草
- 白蓝翠雀花
- 长叶山芝麻
- 乌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