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勒儿茶
《全国中草药汇编》:柏勒儿茶
拼音注音
Bǎi Lè ér Chá
来源
为豆科柏勒树属植物柏勒树Dichirostachys glomerata (Forsk) Chiov. 的枝的水煎浸膏。
原形态
有刺灌木或小乔木,高6~12米,树皮灰白色。叶为二回羽状复叶,羽片5~10对,各羽片间有一棒状腺体,小叶多数,条状长圆形,长4~8毫米,宽1~1.5毫米,稍被短柔毛。8~9月开花,穗状花序,长6~8厘米,具总花梗;花下,有香气;下部无性花淡红色或淡紫红色,稍大;上部花两性,多为黄色,较小。荚果集成头状,宽6~13毫米,无毛,暗褐色,呈波状或弯曲,开裂,宿存。分布于广东省。
生境分布
生于热带灌丛、热带稀树干草原和过渡森林里。分布于广州。
化学成分
含儿茶酚、儿茶鞣酸(含量约65.1%),比进口儿茶膏高50%左右。
性味
苦、涩、凉。
炮制
采取直径5~10厘米粗枝,劈成长宽各2~5厘米、厚为0.2~0.5厘米的小块薄片,放瓦罐或铝锅中,加10倍水煎煮,煎液由棕红色变为褐色,约6~7小时后过滤,滤渣再重复提取1~2次。将滤液合并,在水浴上浓缩即成棕褐色柏勒儿茶膏。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敛疮定痛。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用法用量
1.5分。吞服。
复方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柏勒儿茶膏0.5克吞服,每日1~2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蒙自草胡椒
- 北鹤虱
- 棕榈花
- 圆叶锦葵
- 苦艾
- 水石油菜
- 猫耳朵草
- 山蚂蝗
- 红筷子
- 裸柱菊
- 铅丹
- 禾叶墨斛
- 石芥菜
- 乌鸦头
- 木蜡树根
- 辣蓼
- 鱼脑石
- 瓦韦
- 火炭母草根
- 滇獐牙菜
- 消石
- 莲座革菌
- 走马胎叶
- 血满草
- 醍醐
- 掉毛草
- 金丝杜仲
- 过江龙子
- 早禾树
- 狮子草
- 大黄蜂子
- 棠梨
- 乌木屑
- 黄水藨叶
- 兜兰
- 白芥
- 蜀葵苗
- 李根
- 南方露珠草
- 北细辛
- 阿胶
- 华中五味子
- 桑柴灰
- 香槁树
- 景天花
- 篱栏网
- 贝齿
- 苦地胆根
- 九连灯
- 黄花补血草
- 狐心
- 桃枝
- 阔齿兔唇花
- 麻布七
- 中华石龙尾
- 金丝矮陀陀
- 铁线草
- 车螯
- 苦地胆
- 小花清风藤
- 锦葵
- 鸡屎白
- 黑龙丝
- 蚂蚁花根
- 弹刀子菜
- 灯笼泡
- 车前
- 红天葵
- 椴树
- 脓见愁
- 水仙根
- 山柳菊
- 毛叶木通
- 茶子心
- 金背枇杷花
- 芭蕉油
- 钝齿铃子香
- 西藏桃叶珊瑚果
- 木芙蓉根
- 竹柏
- 红木耳
- 褐粘褶菌
- 水翁皮
- 鸡冠苗
- 翻白叶
- 鹅不食草
- 白菊花根
- 笔仔草
- 锅焦
- 脆骨风
- 广西九里香
- 野素馨
- 独角芋
- 三叶金锦香
- 凤眼果壳
- 驴头
- 黄石脂
- 西河柳
- 青藤
- 排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