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蕨
《中华本草》:碗蕨
拼音注音
Wǎn Jué
英文名
Scabrous Boulder Fern
出处
始载于《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碗蕨科植物碗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nnstaedtia scabra(Wall.) Moore[Dicksonia scabra Wall.]
原形态
陆生蕨类,植株高70-120cm。根茎粗壮,密生褐节状长毛。叶远生;叶柄长20-35cm,棕色,腹面扁平有纵沟,具褐色节状毛;叶片纸质,两面脉上密生白色节状毛,三角状披针形或长圆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羽片15-20对,互生,有柄,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下部羽片较大,长10-32cm,宽3-10cm;二回羽片12-18对,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下部的较大,长2.5-10cm,宽1-3cm;三回羽片斜卵形,长5-25mm,宽3-10mm,边缘有少数尖齿,有时具侧裂片4-6对;叶脉羽状,每裂片有小脉1条,先端膨大成水囊。孢子囊群生于裂片边缘小脉先端;囊群盖碗形,黄绿色,边缘有齿。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2400m的林下、溪边。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台湾、湖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根状茎圆柱形,粗长,表面红棕色,密被棕色的节状毛,其下着生众多灰黑色的须根。叶柄长20-35cm,红棕色,稍有光泽;叶片长20-35cm,宽15-20cm,三至四回羽状深裂;三角状披针形或矩圆形,纸质,棕绿色,叶两面、羽轴及叶脉均具褐色的节状长毛;末回裂片短,钝尖,全缘,每裂片有小脉1条,先端膨大成水囊,不达叶边;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囊群盖碗形,灰绿色,略有毛。质脆,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蕨素(pterosin)A、F、K、V,金粉蕨辛(onitisin)即4-羟基蕨素(4-hydroxypterosin)A,欧蕨伊鲁甙(ptaquiloside),碗蕨甙(dennstoside)A。
性味
辛;凉
归经
膀胱经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解表。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辛,性凉。有清热发表的功能。用于感冒头痛。(上野明等:《药学杂志》83,420,1963):地上部分含蕨素 A、F、K、V、(pterosin A、K、V、),4-羟基蕨素 A(4-minydroxypterosinA)。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铜罗伞
- 小朴松实
- 王母钗
- 鯆鱼
- 紫茎牙痛草
- 黄瓜皮
- 小丁香
- 结香花
- 银边吊兰
- 紫红鞭
- 紫葳根
- 瑞连草
- 千灵丹
- 短体鳗
- 豆腐渣果根
- 紫石英
- 林背子
- 铁箍散
- 华东瓶蕨
- 白果根
- 硬水黄连
- 鸡头
- 草灵仙
- 跳皮树
- 石笔海胆
- 木香
- 蛇退步
- 竹叶马豆
- 赤甲红
- 豆瓣还阳
- 鸡嗉
- 十两叶
- 鸡蛋壳
- 牛筋
- 铁栏杆
- 豆腐
- 芒萁
- 紫萁苗
- 蕙实
- 榕树果
- 貒骨
- 长春七
- 白花映山红
- 香豆蔻
- 豹肉
- 紫阳花
- 大叶白花灯笼
- 雕头
- 紫葳茎叶
- 锡叶藤
- 鱼鳔
- 鹈鹕毛皮
- 胡萝卜子
- 红榔木
- 短穗兔耳草
- 羊屎条根
- 八月瓜
- 葛上亭长
- 大树跌打
- 午时茶
- 斩龙草
- 万寿菊
- 红土子皮
- 大将军
- 树葫芦
- 兜兰
- 熊肉
- 黑络丸菌
- 银花子
- 土阿魏
- 铁线草
- 牡狗阴茎
- 鳞衣草
- 石蚕
- 假菠菜
- 雕骨
- 饭团根
- 三丫苦叶
- 胆汁
- 草果
- 苹果叶
- 鸡油菌
- 荛花
- 鼠李
- 白苏子油
- 龙血树
- 箭杆七
- 通脱木花上粉
- 地牯牛
- 山核桃皮
- 通脉丹
- 长叶柄野扇花
- 蝴蝶藤
- 狭叶瓦韦
- 龙常草
- 竻苋菜
- 天荞麦根
- 透骨香
- 臭梧桐子
- 茸毛木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