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旗根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蜈蚣旗根
拼音注音
Wú Gōnɡ Qí Gēn
英文名
Rhizome of Polystichum-like Woodisa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叶丛生;叶柄长5-10cm,赤褐色;有关节,叶柄及叶轴被毛及鳞片,鳞片淡褐色,披针形。叶片狭披针形至线形,长10-25cm,宽2-4cm,羽状分裂;羽片长矩圆状披针形,常呈镰刀状弯曲,长1-2.5cm,宽3-7mm,先端钝,基部斜楔形,上方耳状,无柄,全缘,波状或有钝齿,两面多少被毛,下面并有狭长鳞片。孢子囊群圆形,近羽片边缘一行着生;囊群盖碗形,不整齐浅裂;孢子囊球形,有细弱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50-2700m的山坡林下石上或山谷石缝中。资源分布:分布东北、华北、西北、华东(除江苏)及湖北、河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微苦;平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舒筋活络。主筋伤疼痛;活动不利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伤筋,鲜蜈蚣旗根茎加蛇葡萄根共捣烂,加酒糟或黄酒做成饼,烘热,包敷伤处。每日换一、二次。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辞典》:蜈蚣旗根
拼音注音
Wú Gōnɡ Qí Gēn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岩蕨科植物耳羽岩蕨的根茎。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35厘米。根茎短而直立,密被鳞片。叶丛生;叶柄长5~10厘米,赤褐色,有关节,叶柄及叶轴被毛及鳞片,鳞片淡褐色,披针形。叶片狭披针形至线形,长10~25厘米,宽2~4厘米,羽状分裂;羽片长矩圆状披针形,常呈镰刀状弯曲,长1~2.5厘米,宽3~7毫米,先端钝,基部斜模形,上方耳状,无柄,全缘。波状或有钝齿,两面多少被毛,下面并有狭长鳞片,孢子囊群圆形,近羽片边缘一行着生;囊群盖碗形,不整齐浅裂;孢子囊球形,有细弱柄。
生境分布
生于沟边阴湿的岩石上。分布浙江、江西、湖北、山东、河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台湾等地。
功能主治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伤筋,鲜蜈蚣旗根茎加蛇葡萄根共捣烂,加酒糟或黄酒做成饼,烘热,包敷伤处。每日换一、二次。"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龙葵根
- 龙虾
- 栝楼皮
- 龙珠子
- 芜菁花
- 龙眼树皮
- 椎连栎
- 龙爪豆
- 污毛粗叶木
- 鲎胆
- 大叶青木香
- 无缝珠
- 鹿寿草
- 鳢鱼胆
- 荭草
- 粗毛鳞盖蕨
- 黄花稔
- 臭樟
- 香蓼
- 止泻木皮
- 榛蘑
- 紫金皮
- 朴树
- 有柄石韦
- 白榄根
- 秋木瓜
- 蝇子草
- 香根芹根
- 戟叶瓦韦
- 薯莨
- 红花雪莲花
- 小檗
- 商陆
- 牛巴嘴
- 无柄卫矛
- 亚乎奴
- 裂叶秋海棠
- 泽泻
- 益母草花
- 蒙古马兰
- 苎麻梗
- 野慈姑
- 儿茶
- 对叉疔药
- 镰萼虾脊兰
- 九头妖
- 聚花风铃草
- 蚌兰叶
- 金樱叶
- 杯苋
- 地柏枝
- 红果冬青根
- 西藏羊耳兰
- 过岗龙
- 白蜡花
- 半截叶
- 小盘木
- 棕榈
- 车前草
- 红须须
- 南岭黄檀
- 美洲凌霄
- 金莲花
- 苦竹沥
- 紫柚木
- 黄花补血草
- 蟋蟀
- 毛花点草
- 毛鬼头伞
- 紫背草
- 狐心
- 狗头芙蓉
- 石萝藦
- 鲮鱼
- 白豆
- 番红花
- 岗梅
- 小叶莲
- 海龟胶
- 网脉山龙眼
- 鲎尾
- 白花灯笼
- 刘寄奴
- 麻叶绣球
- 环草
- 醉针茅
- 老虎泡
- 和他草
- 鹅绒藤
- 花血藤
- 野猪蹄
- 黄背草果
- 褐带环口螺
- 四时青
- 蛤蒌
- 笔仔草
- 野大豆藤
- 粗糠柴
- 腹水草
- 卵叶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