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桑子叶
《中华本草》:车桑子叶
拼音注音
Chē Sānɡ Zǐ Yè
别名
破故纸
英文名
Leaf of Clammy Hopseedbush
出处
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车桑子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odonaea viscosa(L.) Jacq.[Ptelea viscosa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
车桑子,灌木或小乔木,高1-3m或更高。小枝扁,有狭翅或棱角,覆有胶状粘液。单叶互生;叶柄短或近无柄;叶片纸质,形状和大小变异很大,线形、线状匙形、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形,长5-12cm,宽0.5-4cm,先端短尖、钝或圆,全缘或不明显的浅波状,两面有粘流,无毛,干时光亮。花单怀,雌雄异株朱;花序顶生或在小枝上部腋生,比叶短,密花,主轴和分枝均有棱角;花梗纤细,长2-5mm,有时可达1cm;萼片4,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3mm,先端钝,雄蕊7或8,花丝长不及1mm,花药长2.5mm,内屈,有腺点;子房椭圆形,外面有胶状粘液,2或3室花柱长约6mm,先端2或3深裂。蒴果倒心形或扁球形,2或3翅宽1.8-2.5cm,种皮膜质或纸质,有脉纹。种子每室1或2颗,透镜状,黑色。花期秋末,果期冬末春初。
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环境生长良好。一般分布于低海拔地带。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砂质壤土种植为宜。[br]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选五年生以上的壮龄母株留种,采回后晾干置通风处贮藏。春播,开沟条播,行距30cm,种子粒距5cm,覆土2-3cm,浇水保湿。当苗高35cm左右移栽。按行株距150cm/150cm开穴,每穴栽1株,稍压紧,浇足定根水。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干旱山坡、旷地或海边的沙土上。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南部至西南部。
化学成分
叶含β-谷甾醇、豆甾醇(Stigmasterol)和异鼠李素(Isorhamnetin),还含树脂、鞣质、树胶、生物碱等。树脂中含有车桑子酸(Hautriwaicacid)。种子含油12.04-13.58%。其脂肪酸的含量为亚油酸57.09%,油酸16.44%,棕榈酸11.29%,硬脂酸9.86%,花生酸3.75%,亚麻酸1.57%。此外,该植物还含山奈酚(Kaempferol)、槲皮素、阿拉伯糖、葡萄糖、鼠李糖和绿原酸(Chloroge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等。[br]花的挥发油含戊醇(pentanol),β-蒎烯(β-pinene),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γ-松油醇(γ-terpinoeol),牛儿醇(gerani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对聚伞花素(P-cymene),香茅醛(citronellal),芳樟醇(linalool),醋酸芳酯(linalyl acetate)。
性味
味微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举一反三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淋证;癃闭;皮肤瘙痒;痈肿疮疖;汤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倒钩刺
- 马尾伸筋
- 毛足铁线蕨
- 梨叶
- 井边茜
- 假芫茜
- 刺猬皮
- 木瓜
- 峨眉耳蕨
- 石韦毛
- 胡麻仁
- 红牛尾七
- 云南红豆蔻
- 玉米
- 棉子油
- 鹅腿骨
- 金挖耳
- 小蕨萁
- 药鼠李实
- 团叶槲蕨
- 交连假瘤蕨
- 山黄皮
- 刺藦苓草
- 东方蝾螈
- 辽东鳞毛蕨
- 岩石松
- 土羌活
- 黄花苜蓿
- 桂树根
- 山慈姑
- 冻青叶
- 荔枝草
- 紫金血藤
- 自消容根
- 蜇虫
- 长毛香科科
- 藏红花
- 醉鱼草花
- 针筒线
- 锥螺厣
- 倒罐子根
- 伤寒头
- 三爪龙
- 大叶樟
- 西红花
- 秋石
- 连翘
- 山楂木
- 铺地草
- 南鹤虱
- 东风螺
- 西南水芹
- 番石榴树皮
- 奶汁树
- 藜茎
- 吊吊果
- 碱花
- 细芦子藤
- 云南蕊木
- 海龟
- 罂粟壳
- 小倒钩藤
- 万年蒿
- 小花清风藤根
- 十字苔草
- 角螺厣
- 小画眉草
- 双参
- 散血丹
- 宽瓣红景天
- 刺五加
- 大发汗
- 老枪谷
- 大叶骨牌草
- 丝瓜藤
- 丽春花
- 茼蒿
- 牛口涎
- 大叶花椒茎叶
- 柳花
- 刺石榴
- 宽羽线蕨
- 华西小石积
- 大叶风沙藤
- 藜芦
- 山岗荚
- 大树三台
- 树头菜
- 海雹菜
- 山合香
- 西归芹根
- 柿寄生
- 野漆树叶
- 凤凰木
- 锈叶野牡丹
- 野木瓜
- 臭黄荆叶
- 盐匏藤果
- 杉木油
- 大叶接骨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