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蕨
《中华本草》:扇蕨
拼音注音
Shàn Jué
别名
搜山虎
英文名
Palmate Neocinnamo, Palmate Neocheiropteris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Bak.)Christ[Polypodium palmatopedatum Bak.]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达70cm。根茎粗而横生,被卵状披针形鳞片,长渐尖,边缘有细齿,覆瓦状排列。叶远生;叶柄长30-50cm,基部关节不明显;叶片纸质,扇形,长25-30cm,宽相等或略超过,鸟足状掌状分裂;中间裂片披针形,长17-20cm,宽2.5-3cm,两侧裂片向外渐短,全缘;叶脉网状,内藏小脉分叉。孢子囊群圆形或长圆形,生于裂片下部,靠近中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2700m的山坡密林下。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等地。
性味
苦;酸;涩;凉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食导滞。主小便不利;淋沥涩痛;食积饱胀;痢疾;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煎水洗。
注意
体虚、严重心脏病及孕妇忌用。
复方
①治饱胀:搜山虎根二至三钱。煎水服。②治风湿脚气:搜山虎全草、狼鸡叶各二至三两。煎水洗脚。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扇蕨
拼音注音
Shàn Jué
别名
搜山虎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茎或全株。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而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的鳞片。叶远生;叶柄长30~45厘米,无毛;叶片扇状,鸟足状掌状分裂,裂片披针形,中央裂片长17~20厘米,宽2.5~3厘米,侧裂片较小,全缘或波浪形缺刻;叶纸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灰色,疏被棕色鳞片;主脉隆起,细脉联结成六角形网眼。孢子囊群上部的为圆形,下部汇合成矩圆形,近主脉着生。
生境分布
生于石上或树荫。分布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性味
性寒,味辛酸涩。
功能主治
消饱胀,疗风湿。
复方
①治饱胀:搜山虎根二至三钱。煎水服。
②治风湿脚气:搜山虎全草、狼鸡叶各二至三两,煎水洗脚。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光枝勾儿茶
- 野茶辣
- 翡翠
- 山韭菜
- 双飞蝴蝶
- 胡葱
- 黄龙藤
- 空心木
- 香榧草
- 野菠菜
- 十两叶
- 剑叶耳草
- 白背枫
- 鸡眼草
- 米露
- 水蛭
- 扭筋草
- 血党
- 金雀花
- 蝗虫
- 胡颓子
- 球花马蓝
- 酱头
- 马缨杜鹃
- 白接骨
- 细叶卷柏
- 牛耳朵
- 赤腹松鼠
- 厚叶旋蒴苣苔
- 红孩儿
- 黑阳参
- 萱草嫩苗
- 红门兰
- 杜仲藤
- 小叶爱楠
- 舒戛千里光
- 凤庆鸡血藤
- 皱叶鼠李
- 海菜
- 紫参
- 榧根皮
- 苦荞头
- 白升麻
- 水龙
- 黄蜀葵叶
- 水苋菜
- 鹅脚板
- 鹅脚木叶
- 胡荽子
- 浮小麦
- 白山蓼
- 回回蒜果
- 石南藤
- 岩枇杷
- 母草
- 斑楮头红
- 清香桂
- 跳八丈
- 猫儿屎
- 苍蝇草
- 紫玉簪根
- 梅花参
- 河套大黄
- 唐古特报春
- 紫花鱼灯草
- 川楝子
- 麂子草
- 指甲花叶
- 小通草叶
- 猴樟果
- 花蜘蛛
- 宜昌荚蒾
- 树头菜
- 散血草
- 锯鲨翅
- 喉痧药
- 鳡鱼
- 金荞麦
- 麦冬
- 龙常草
- 岩石羊
- 蒙疆苓菊
- 獐骨
- 木槿花
- 大一箭球
- 紫金标
- 榜嘎
- 马蹄荷
- 半枝莲
- 赭石
- 枳椇
- 桂木根
- 胡桃仁
- 红马蹄草
- 地梢瓜
- 大叶花椒
- 冰草根
- 银白杨叶
- 水玉簪
- 细叶野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