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黄
《中华本草》:野猪黄
拼音注音
Yě Zhū Huánɡ
英文名
gallbladder stone of Wild boar
出处
出自《唐本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猪科动物野猪胆囊中的结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us scrof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捕杀后,剥皮,剖腹,取出胆囊中的结石,晾干。
原形态
野猪,形似家猪。体长红1.5m,体重约150kg,最大雄猪可达250kg。其头部较宽大,吻部十分突出,呈圆锥形,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雄猪犬齿特别发达,上下犬齿皆向上翘,称为獠牙,露出唇外,雌猪獠牙不发达。耳直立,四肢较短,尾细小。身体被刚硬的针毛,背脊鬃毛显着,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一般为棕黑色,面颊、胸部杂有灰白、污白色毛。幼猪躯体呈淡黄褐色,背部有6条淡黄色纵纹,俗称“花猪”。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多栖息于灌木丛、较潮湿的草地或混交林、阔叶林中晨昏或夜间活动;性极凶猛;一般成群活动。杂食性,植物根茎、野果、动物尸体及各种昆虫均食,亦盗食农作物。资源分布: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性味
味辛;苦;性凉
归经
肺;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熄风镇惊。主癫痫;惊风;血痢;金疮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15-0.3g。外用:适量,研末敷。
各家论述
1.《唐本草》:主金疮,止血,生肉,癫痫。2.《本草拾遗》:主金疮,血痢。3.《日华子本草》:治恶毒风,小儿疳气,客忤,天吊。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野猪黄
拼音注音
Yě Zhū Huánɡ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猪科动物野猪胆囊中的结石。
原形态
动物形态详"野猪肉"条。
性味
①《唐本草》:"味辛甘,平,无毒。"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癫痫,惊风,血痢,金疮。
①《唐本草》:"主金疮,止血,生肉,癫痫。"
②《本草拾遗》:"主金疮,血痢。"
③《日华子本草》:"治恶毒风,小儿疳气,客忤,天吊。"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分。外用:研末敷。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狼喉靥
- 牛筋
- 打箭菊
- 粘鱼须
- 藜芦
- 野木鱼
- 驴打滚草
- 玉带根
- 栾樨
- 芒萁
- 鲈鲤
- 刷把草根
- 多蒴曲尾藓
- 三叶枫
- 鸡嗉
- 镰叶马蔺根
- 野席草
- 李根
- 驴打滚儿草
- 海底柏
- 丁香枝
- 白花甜蜜蜜
- 金针菜
- 无毛南蛇藤
- 深山黄堇
- 黄荆
- 九龙盘
- 蛇根木
- 鲫鱼脑
- 小棕皮头
- 红皮
- 花叶矮沱沱
- 大木通
- 山牛毛毡
- 榆树
- 牛筋草
- 茅栗
- 蛤壳
- 苦马豆
- 黄茄花
- 水杨梅根
- 广西美登木
- 芜荑酱
- 山鸢尾花
- 叶底珠
- 闹羊花
- 南藤
- 华卫矛
- 牛金子
- 蜈蚣旗根
- 陈冬菜卤汁
- 硇砂
- 柳叶绣球菊
- 香青
- 蝎子七
- 棉团铁线莲
- 花生壳
- 薜荔果
- 三月泡
- 鲱鱼
- 青盐陈皮
- 澜江百合
- 大黄蜂子
- 川梨
- 美丽鳞毛蕨
- 诃子核
- 山麻黄
- 黄花小二仙草
- 地梢瓜
- 蔓草虫豆
- 乌蔹莓
- 十两叶
- 玉柏
- 露蜂房
- 楤木白皮
- 人参条
- 土红苓
- 白草根
- 崖棕根
- 刺梨
- 朝天罐
- 毛桐
- 马牙七
- 鸡肝
- 绵萆薢
- 九香虫
- 勒马回
- 百步还阳丹
- 丝瓜叶
- 樟柳头
- 大沙叶
- 律草
- 大狼毒
- 风箱树
- 皮袋香根
- 见血清
- 蛇胆
- 越西川木香
- 佛葵
- 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