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蓬草根
《中华本草》:萍蓬草根
拼音注音
Pínɡ Pénɡ Cǎo Gēn
别名
水栗草。
英文名
Rhizome of Dwarf Cowlily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Nuphar pumilum(Hoffm.)DC.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uphar pumilum(Hoffm.)DC.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萍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茎肥大,横卧。直径2-3cm,叶漂浮,纸质;阔卵状,长6-17cm,宽6-12cm,先端圆钝,基部弯缺呈深心状,上面光亮,绿色,下面紫红色,密生柔毛,侧脉羽状;叶柄长20-50cm;有柔毛。花梗长40-50cm;花单生梗端,漂浮水面,直径3-4cm;萼片5,黄色,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长1-2cm;花瓣小窄楔形,长5-7mm,先端微凹,背面有蜜腺;雄蕊多数;子房上位,柱头盘状,通常具8-10辐射状浅,淡黄色,或带红色。浆果卵形,长约3cm,基部狭窄,具宿存萼片和柱头;种子多数矩圆形,长5mm,褐色,革质,假种皮肉质。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池沼、河湖浅水中。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萍蓬草碱(nupharidene),小萍蓬草碱(nupharopumiline),7-表萍蓬草碱(7-epi-nupharidine),脱氧萍蓬草碱(deoxynupharine),7-表脱氧萍蓬草碱(7-epi-deoxynupharidine)。
性味
甘;性平
归经
脾;胃;肝;肾经
功能主治
健脾益肺;活血调经。主脾虚食入难消;阴虚咳嗽;盗汗;血瘀月经不调;痛经及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萍蓬草根
拼音注音
Pínɡ Pénɡ Cǎo Gēn
别名
水栗子(《纲目》)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的根茎。秋季采收。
性味
甘,寒。
①《本草拾遗》:"味甘,无毒。"
②《纲目》:"甘,寒,无毒。"
功能主治
补虚,健胃,调经。治病后体弱,消化不良,月经失调。
①《本草拾遗》:"主补虚,益气力,厚肠胃。"
②《杭州药植志》:"强壮,净血要药。"
③《广西植物名录》:"调经,止痛。治月经不调,腰腿痛。"
④苏医《中草药手册》:"滋养强壮,健胃,调经。治体虚衰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鸭公青
- 苔水花
- 冬青叶
- 冻绿叶
- 紫薇叶
- 水茄
- 楸树
- 狼尾草
- 鹊
- 苦楝叶
- 红管药
- 苦碟子
- 娃娃拳
- 照山白
- 炮掌果
- 荷叶
- 光头前胡
- 桑瘿
- 爬山猴
- 胖根藤
- 粘人花根
- 珍珠伞
- 橙皮
- 白螺蛳壳
- 褐粘褶菌
- 苦苣根
- 对叶四块瓦
- 马鬃蛇
- 接骨树皮
- 小黑牛
- 花锚
- 香油罐
- 铁马鞭
- 毛足铁线蕨
- 鬼箭羽
- 楮叶
- 葱花
- 地沙
- 大还魂草
- 伽蓝菜
- 铺地草
- 菩萨鱼
- 柑皮
- 水杨木白皮
- 硬骨凌霄
- 猴楠
- 梗花雀梅藤
- 鸭涎
- 野菠菜
- 酸枣根
- 树锦鸡儿
- 空柄假牛肝
- 楮茎
- 大驳骨
- 银叶柳
- 光素馨
- 漆叶
- 偏叶白齿藓
- 紫麻
- 猪苓
- 铰剪藤
- 牛角瓜
- 黄柏
- 西藏凹乳芹根
- 秧青
- 臭黄荆根
- 乌鸦
- 柞木枝
- 娃儿藤
- 工布乌头
- 卷丹
- 九龙藤叶
- 小灰包
- 鹅绒藤
- 苦菜花子
- 排钱树
- 白果槲寄生
- 粉绿益母草
- 红头草
- 束花石斛
- 泡掌筒
- 峨三七
- 矮卫矛
- 芫花根
- 何首乌叶
- 花蜘蛛
- 牛西西
- 荷莲豆菜
- 千年不烂心
- 多脉鹅耳枥
- 粟奴
- 柳白皮
- 过岗龙
- 台湾泡桐
- 盘羊角
- 蒲葵根
- 紫杜鹃
- 菩提树花
- 蓬莪术
- 杧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