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蓝翠雀花
《中华本草》:白蓝翠雀花
拼音注音
Bái Lán Cuì Què Huā
英文名
Bluewhite Larkspur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白蓝翠雀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D.tanguticum Huth;D.albocoeruleum Maxim.var.pumilum Huth]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lphinium albocoeruleum Maxim.[D.tanguticum Huth;D.albocoeruleum Maxim.var.pumilum Huth]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除去杂质,阴干。
原形态
白蓝翠雀花,多年生草本。茎高40-60cm,被反曲的短柔毛。基生叶在开花时枯萎或存在,下部叶有长柄;叶柄长3.5-13cm;叶片五角形,长1.4-5.8cm,宽2-10cm,3裂至近基部,一回裂片通常一至二回深裂,小裂片狭卵形或披针形,宽2.5-5mm,具1-2枚牙齿,两面疏被短柔毛。伞房花序有3-7朵花;下部苞片叶状;花梗长3-12cm,被反曲短柔毛;小苞片生花梗近顶部或与花邻接;花两性,两侧对称;萼片5,宽卵形,长2-2.5cm,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距长1.7-2.5cm,末端稍向下弯曲;花瓣2,无毛;退化雄蕊2,黑褐色,瓣片卵形,2浅裂或裂至中部,腹面有黄色髯毛;雄蕊多数,花丝被短毛;心皮3,被短柔毛。蓇葖果,长约1.4cm。种子四面体形,长约1.5mm,有鳞状横翅。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600-4700m的山地草坡或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
形状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少见支根,棕褐色,长3-8cm,直径1.5-6mm;表面具较细的纵直条纹,根头残留叶柄残基;断面黄色。茎棕紫色,具纵棱,被反曲短柔毛;断面中空。叶灰绿色至棕黄色;叶片湿润后展平,呈五角状,长1.4-6cm,宽2-10cm,3深裂;叶柄长0.5-12cm;叶与叶柄均被柔毛。伞房花序有3-7朵花,距圆筒状钻形;花瓣2;退化雄蕊花瓣状,黑褐色,有黄色髯毛。蓇葖果长1.4cm。种子四面体形,有鳞状横翅。气微,味苦。
性味
苦;寒
归经
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主痢疾;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治肠炎。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衣鱼
- 野胡萝卜根
- 地贵草
- 雾水葛
- 粽粑叶
- 黄花夹竹桃
- 天香炉
- 八角莲叶
- 贯众
- 藏报春花
- 六道木
- 黄杞叶
- 烂茶叶
- 枝儿条
- 玉带根
- 铁海棠花
- 汝兰
- 粟米草
- 慕荷
- 菟葵
- 女贞根
- 龙骨风
- 罗汉松根皮
- 祖司麻
- 金发草
- 黄蜀葵
- 钓兰
- 过路惊
- 白草根
- 九节风
- 九牛力
- 大叶黄杨根
- 对叶榕
- 玛瑙
- 金花蚤草
- 大叶楠
- 披散糖荠
- 白芷叶
- 牛鼻
- 石芥菜
- 牛筋果
- 密蒙花
- 黑腺珍珠菜
- 野丹参
- 绿百合
- 兴安毛连菜花
- 黄鼠狼
- 黄鼬
- 牛角七
- 林檎根
- 雄黄兰
- 卵叶鳞始蕨
- 菜子七
- 黄皮果
- 石楠
- 云南小膜盖蕨
- 昙花
- 小毛蓼
- 云南荚蒾根
- 油柑叶
- 地红子根
- 雷五加
- 拦路虎
- 野大豆藤
- 山姜
- 金银花露
- 一枝蒿
- 海螺厣
- 早禾树
- 南鹤虱
- 双肾子
- 挂兰
- 红树皮
- 番荔枝根
- 宝盖草
- 马甲子叶
- 山桂花
- 野牡丹根
- 枪刀药
- 牛舌癀
- 鼍甲
- 海蚯蚓
- 纤枝山柑
- 芭茅果
- 西北莸
- 柚皮
- 蜢臂兰
- 小黄断肠草
- 铜线草
- 香樟果
- 蝴蝶藤
- 大乌金草
- 大避债蛾
- 小麦苗
- 了哥王
- 金老梅花
- 苦草
- 腰子草
- 紫硇砂
- 金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