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解草
《中华本草》:千解草
拼音注音
Qiān Jiě Cǎo
别名
小常山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千解草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ygmaeopremna herbacea(Roxb.)Moldenke[Premna herbacea Rox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
千解草,直立矮小亚灌木,高约数厘米,稀达15cm。根木质化,呈不规则块状、圆柱状或弯曲,黄棕色,有纵纹。茎高约9cm,疏生黄棕色柔毛或无毛。叶2(-4)对,具极短或长达6.5cm的节间;叶片纸质,倒卵状长圆形、匙形或近圆形,大小不等,长4-14cm,宽2-6cm,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疏齿,稀仅上部有小齿或近全缘,先端钝圆,两面均疏被短柔毛及金黄色腺点。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小而密集,长宽约1.5cm,稀有长达3-5cm,被短柔毛;花序柄长0.5-1.3cm,密生细柔毛;苞片小,线形至披针形,长约1mm;花萼杯状,长约2.5mm,先端5浅裂,微呈二唇形,裂片钝三角形,外面被疏毛;雄蕊4,短于花冠。核果圆球形或倒卵形,直径4-5mm。果期6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海拔200-1670m的经常火烧地带特有种。资源分布:分布于海南及云南西部。
化学成分
根节中含千解草萜酮(pygmacone),千解草素(pygmaercin)B、C,A及5,6-二去氢千解草素(5,6.didehy-dropygmaeocin)A,柳杉酚(sugiol),干解草蒽惠三酮(pygmaeocine)E,千解草香豆精(pygmaeoherin),西茹特二萜酮(sirutekkone),巴兰精(bharangin),异巴兰精(isobha-rangin),巴兰精宁(bharanginin),铁锈醇(feruginol)和巴兰奇呋喃(bharangifuran)。
性味
味微苦;甘;性微温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祛风除湿;健脾消食。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胃脘疼痛;消化不良;泄泻;疮疡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黄山梅
- 鬼目
- 蒲公英
- 小药木
- 多穗蓼
- 香叶天竹葵
- 黄鼠肉
- 苦壶卢子
- 柳根
- 滑叶跌打
- 姜黄草
- 台湾牛奶菜
- 红蓝地花
- 红母鸡草
- 橙子核
- 了哥利
- 葶苈子
- 糕菜
- 天麻茎叶
- 柑核
- 太阳海星
- 假地豆
- 大叶钓樟
- 狗头骨
- 凉山虫草
- 蒲葵根
- 飞龙掌血叶
- 芙蓉根
- 小青杨
- 榧花
- 蓝花子
- 盐麸子
- 水贯众
- 赤甲红
- 毛柴胡
- 关东丁香
- 罂粟
- 杜鹃
- 棕叶芦
- 酒
- 白花坚荚树
- 玉簪花根
- 南枳椇
- 冷蕨子草
- 兰石草果
- 旋覆花
- 蒲葵子
- 高山望
- 炉甘石
- 北沙参
- 柃木
- 多花猕猴桃茎叶
- 覆盆子根
- 轻粉
- 戴星草
- 蛤蜊粉
- 刺老鸦
- 鲤鱼脑
- 土白芨
- 杏子
- 七鳃鳗
- 越南悬钩子
- 尿桶弓
- 红半边莲
- 夜来香
- 渐尖叶独活
- 浙贝母
- 胡麻花
- 九节菖蒲
- 偏翅唐松草
- 三七草
- 大花卫矛
- 追骨风
- 川明参
- 大二郎箭
- 乌梢蛇
- 五月霜
- 橘络
- 东北蛔蒿
- 云南紫珠
- 剪刀草
- 山五味子叶
- 柳兰叶风毛菊
- 鸡掌七
- 蒴藋
- 相思子
- 大种鹅儿肠
- 钓樟根皮
- 云香草
- 野马肉
- 白背叶根
- 龙葵
- 鸮
- 散瘀草
- 皮哨子
- 蟹爪
- 山猫儿
- 蕺叶秋海棠
- 露珠香茶菜
- 山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