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叶
《中华本草》:榕树叶
拼音注音
Rónɡ Shù Yè
别名
小榕叶、落地金钱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榕树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microcarpa L.f.[F.retusa auct.non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15-25m,胸径50-70cm。全株有乳汁。老枝上有气牛根(榕须),下垂,深褐色。单叶互生;叶柄长7-12mm;托 叶披针形,长约8mm;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椭圆形、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长3.5一8scm,宽3-4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 深绿色,光亮,下面浅绿色,全线或浅波状;基出脉3条,侧脉纤细,3-10对。隐头花序(榕果)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扁球形,直径5-10mm,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基部苞片阔卵形,宿存,无总花梗;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花间有少数刚毛,雄花散生内壁,花被片3,近匙 形,雄蕊1,花药与花丝等长;瘦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3,广匙 形,花柱侧生,短;雌花无梗或具短梗,花被片与瘿花相似,但较 小,花柱侧生,短于子房,柱头棒形。瘦果小,卵形。花、果期44-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400-800m林缘或旷野,野生或植为行道树。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叶不规则卷曲成筒状,褐色至黄褐色,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卵形,长3-8cm,宽2-4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稍狭。全缘,下面网脉明显;叶柄长7-12mm。革质,体轻稍有韧性。气微,味苦、涩。[br]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5g,加水25ml,煮沸1h,滤过,滤液浓缩至15ml,备用。[br](1)取浓缩液2ml,加三氯化铁试液,显蓝绿色。(检查酚羟基)(2)取浓缩液2ml,加醋酸铅试液,产生黄色沉淀。(检查黄酮)(3)取浓缩液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酸乙酯萃取3次,每次5ml,收集乙酸乙酯层,水浴上挥干,残渣用乙醇2ml溶解,置试管中,加盐酸-镁粉,显粉红-樱桃红色。( 检查黄酮)。
化学成分
含羽扇豆醉乙酸酯(lupeyl acetate),无羁萜(fried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β-粘霉烯醇(glutinol),蒲公英赛醇(taraxer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脂肪族化合物和甾体化合物[1]。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1∶50浓度的榕树叶和树皮,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舒氏痢疾秤菌有抑制作用。同属植物垂叶榕Ficus benjamina L.叶的水煎液,用平皿稀释法的抑菌效价为:绿脓杆菌1∶20,金黄色葡萄球菌1∶80,弗氏痢疾杆菌1∶80,大肠杆菌1∶20,变形杆菌1∶160,用挖洞法及纸片法亦证明对上述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
淡;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发表;解毒消肿;祛湿止痛。主流感;慢生气管炎;百日咳;扁桃体炎;目赤;牙痛;菌痢;肠炎;乳痈;烫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
广东中药》Ⅱ:麻风患者忌用,否则皮肤之结节更形表露。
复方
①治妇女经闭,跌打损伤: 榕树叶,焙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钱,每日一次,连服三日。(《泉州本草》)②治眼热: 榕树叶、黄豆,加片糖少许同煎服。(《广东中药》Ⅱ)③治风火牙痛:榕树叶晒干,塞患牙。(《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消骨内阴疮,敷跌打,止痛,冲酒。2.《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断筋折。3.《南宁市药物志》:治痢疾。4.《岭南草药志》:解热,理湿滞。5.《福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蛾喉、扁桃体炎、结合膜炎、疟疾、百日咳、跌打瘀肿、筋伤挛痛。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小叶榕鲜叶1.5两,水煎,后入陈皮2钱(均为10两制)再煎,滤出首次药液后药渣复煎,合并两次药液浓缩至50-100ml,加入白糖适量,为成人1日量。每日分2-3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个疗程。治疗507例,近期控制133例(26.23%),显效183例(36.10%),单纯型的疗效略高于喘息型。或用鲜叶及陈皮煎汁浓缩制成糖浆,每10ml中含鲜叶8钱,陈皮2钱,日服3次,每次10ml,10天为一疗程,视需要隔几天可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151例,痊愈81例(53.6%),显效50例(33,l%)。一般药后2-5天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睡眠改善,食欲增加,仅少数在药届有头晕、口干、咽部不适、四肢酸软无力,合并胃溃疡看药后胃病加剧;极个别体弱者,在服药期间出现轻度浮肿,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另据报道,用树皮 1-2两或干叶0.5-1两(或加陈皮2钱),水煎内服,疗效亦无显着差异。此药除用于慢性气管炎外,对急性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用之亦效,咳嗽、咳痰等症多在3-5天消失或明显减轻,体温及白细胞能迅速降至正常。2.治疗急性菌痢及肠炎:每日用100%榕树叶煎剂50-100ml,分2次服。治疗菌痢19例,治愈17例,好转2例。治疗急性肠炎7例,服药 1天痊愈。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榕树叶
拼音注音
Rónɡ Shù Yè
别名
小格叶(《生草药性备要》),落地金钱(《本草求原》)。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桑科植物榕树的叶片,全年可采,拣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产广东、广西等地。
形状
干燥的叶茶褐色,多呈不规则卷曲状,展开后呈倒卵状长圆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稍狭,边全缘,革质。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含三萜皂甙、黄酮甙、酸性树脂、鞣质。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1:50浓度的榕树叶和树皮,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舒氏痢疾杼苗有抑制作用。
同属植物垂叶榕叶的水煎液,用平皿稀释法的抑菌效价为:绿脓杆菌1:20,金黄色葡萄球菌1:80,弗氏痢疾杆苗1:80,大肠杆菌1:20,变形杆菌1:160,用挖洞法及纸片法亦证明对上述细菌有抑制作用。
性味
《广东中药》Ⅱ:"淡,凉。"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解热理湿。治跌打损伤,慢性气管炎,流感,百日咳,扁桃体炎,菌痢,肠炎,目赤,牙痛。
①《生草药性备要》:"消骨内阴疮,敷跌打,止痛,冲酒饮。"
②《陆川本草》:"接骨,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断筋折骨。"
③《南宁市药物志》:"治痢疾。"
④《岭南草药志》:"解热,理湿滞。"
⑤《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解热去痧,消炎止咳。治癍痧大热,伤寒夹色,鼻衄,蛾喉,扁桃体炎,结合膜炎,疟疾,百日咳,跌打瘀肿,筋伤挛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注意
《广东中药》Ⅱ:"麻风患者忌用,否则皮肤之结节更形表露。"
复方
①治妇女经闭,跌打损伤:榕树叶,焙研末,泡酒服,每次三钱,每日一次,连服三日。(《泉州本草》)
②治眼热:榕树叶、黄豆,加片糖少许同煎服。(《广东中药》Ⅱ)
③治风火牙痛:椿树叶晒干,塞患牙。(《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小叶榕鲜叶1.5两,水煎,后入陈皮2钱(均为10两制)再煎,滤出首次药液后药渣复煎,合并两次药液浓缩至50~100毫升,加入白糖适量,为成人1日量。每日分2~3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连服三个疗程。治疗507例,近期控制133例(26.23%),显效183例(36.1%),单纯型的疗效略高于喘息型。或用鲜叶及陈皮煎汁浓编制成糖浆,每10毫升中含鲜叶8%,陈皮2钱,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为一疗程,视需要隔几天可进行第二疗程。共治疗151例,痊愈81例(53.6%),显效50例(33.1%)。一般药后2~5天咳、喘、痰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睡眠改善,食欲增加,仅少数在药后有头晕、口干、咽部不适、四肢酸软无力,合并胃溃疡者药后胃痛加剧;极个别体弱者,在服药期间出现轻度浮肿,停药后可自行消失。另据报道,用树皮1~2两或干叶0.5~1两(或加陈皮2钱),水煎内服,疗效亦无量著差异。此药除用于慢性气管炎外,对急性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用之亦效,咳嗽、咳痰等症多在3~5天消失或明显减轻,体温及白细胞能迅速降至正常。
②治疗急性菌痢及肠炎
每日用100%榕树叶煎剂50~100毫升,分2次服。治疗菌痢19例,治愈17例,好转2例。治疗急性肠炎7例,服药1天痊愈。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红茴香叶
- 狗狗秧
- 饭团藤
- 黄龙藤
- 还阳草
- 红子仔
- 乳白香青
- 西瓜子壳
- 酸藤木
- 九爪龙
- 龙眼根
- 轮环藤
- 构皮麻
- 蛏肉
- 水茄冬
- 野饭豆
- 毛叶石楠
- 木兰皮
- 五指毛桃根
- 帚菌
- 首乌藤
- 葱须
- 鹅脚木叶
- 淡菜
- 蛏壳
- 红叶藤
- 石楠
- 银背藤
- 半枫荷根
- 南瓜子
- 青头菌
- 四楞蒿
- 吴茱萸根
- 棱枝槲寄生
- 双飞蝴蝶
- 女娄菜
- 虎图辣
- 白克马叶
- 黑沙蒿根
- 榛子
- 川桂皮
- 扇叶人字果
- 浙樟
- 白活麻
- 红丝线
- 佛手花
- 山棯叶
- 宜昌楼梯草
- 钱针万线草
- 红子根
- 望江南子
- 狭萼半边莲
- 小灰包
- 酸模叶
- 红牛皮菜
- 高粱泡叶
- 粘人草
- 罗布麻
- 蓖麻蚕
- 秘鲁香胶
- 木芙蓉
- 黎豆
- 家麻树
- 毛血藤
- 莲子
- 崖棕根
- 毒芹
- 栓皮栎
- 老鹳草
- 大叶子
- 辣根菜
- 芦子藤
- 黄荆子
- 棘针
- 樟梨子
- 报春花
- 西藏酸模
- 金钟花
- 深山黄堇
- 饱饭花果
- 梧桐
- 翠雀花
- 倒提壶
- 空柄假牛肝
- 胡芦巴
- 蜘蛛蜕壳
- 球衣藻
- 榆树
- 半边山
- 针刺铁仔
- 桔梗
- 流苏子根
- 酱头
- 紫藤
- 鲤鱼
- 蜘蛛果茎叶
- 蔛草
- 谷皮树
- 石蚕
- 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