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四足
《中华本草》:獭四足
拼音注音
Tǎ Sì Zú
别名
獭爪
英文名
Otter feet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鼬科动物水獭、江獭、小爪水獭的四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utra lutra Linnaeus2.Lutra perspicillata Geoffroy3.Aonyx cinerea Illiger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剁下四足,悬挂通风处阴干。
原形态
1.体细长呈圆筒状,长60-80cm,体重2-7.5kg;雄较雌大。头部宽而稍扁,吻端短粗,须粗硬,鼻垫小,眼小,耳小而圆。四肢粗短,趾间具蹼。爪短、侧扁而尖锐;下额中央有数根短的硬须;在前肢腕垫后面有较短的刚毛数根。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全身毛短而密,有光泽。上唇白色,颊两侧及颈下为污白色。腹毛较长呈栗棕色,余者毛色为棕褐色或咖啡色。2.江獭,外形与普通水獭相似,但体形较大,体重可达15kg以上。头大,耳短小而圆,鼻垫裸露的上缘与毛区的交界处,除中央稍凸外,几乎有一直线。四肢指(趾)爪,比小爪水獭略大。尾长约为体长之半,尾形甚扁阔,末端尾毛甚短。体毛短呈浅黑褐色,两颊、颈侧和颏喉部针毛白色或灰白色,绒毛浅灰褐色。四肢毛色稍显棕黄色。3.小爪水獭,体形扁而显和。体重一般不超过3kg。鼻垫上缘与毛区交界处一直线横过;脸部触须与水獭无异唯下颌的正前方和两侧有几根短刚毛;爪极小,趾垫甚发达。牙齿特征与水獭相似,但缺第1上前臼齿,下颌门齿横列整齐。全身被咖啡色毛,毛尖显白色,具光泽。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河流、湖泊、水透明度较大、水生植物较少而鱼类较多处。具夜行性,以各种鱼类为食。2.生活于江河流域与海岸。集群生活,以鱼为食。性凶猛,也与犬斗。3.小生活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营半水栖生活。资源分布:1.分布于黑龙江、吉林、陕西、甘肃、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分布于广东珠江口沿海和云南南部地区。3.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肺经
功能主治
润肤;杀虫。主手足皲裂;肺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研末酒调,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搽。
各家论述
1.《别录》:主手足皮皲裂。2.《本草拾遗》:主鱼骨鲠不可出者,煮汁食。3.《纲目》:为末酒服,杀痨瘵虫。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獭四足
拼音注音
Tǎ Sì Zú
别名
獭爪(《饮膳正要》)。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鼬科动物水獭的四足。
功能主治
①《别录》:"主手足皮皲裂。"
②《本草拾遗》:"主鱼骨鲠不可出者,煮汁食。"
③《纲目》:"为末酒服,杀痨瘵虫。"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兔脑
- 土良姜
- 天竹黄
- 桃花
- 兔耳风
- 菟丝
- 豚卵
- 土附子
- 天王七
- 托柄菝葜
- 桃南瓜
- 兔头骨
- 天麻
- 土瓜狼毒
- 条叶垂头菊
- 甜叶菊
- 甜茶
- 兔皮毛
- 兔耳草
- 天雄
- 太白艾
- 桃树胶
- 獭皮毛
- 凸额马先蒿
- 天水蚁草
- 调羹树
- 天花粉
- 桃仁
- 桃叶蓼
- 旱芹
- 白马骨
- 青兔耳风
- 头发七
- 桃儿七
- 田基黄
- 条裂山莴苣
- 同形鳞毛蕨
- 假蒟根
- 土蜂子
- 田螺
- 桐根
- 痰药
- 唐松草
- 土常山
- 太白鹿角
- 桃根
- 糖芥
- 土玉桂
- 太白参
- 桐木
- 獭胆
- 藤杜仲
- 天蓬草
- 天葵子
- 田唇乌蝇翼
- 兔儿风
- 天竺黄
- 唐古特马尿泡
- 天鹅毛
- 菾菜根
- 田葱
- 土瓜
- 太白针
- 台湾肺形草
- 天门冬
- 土田七
- 桃儿七果
- 檀香
- 土金耳环
- 太白米
- 兔子毛
- 土红苓
- 土远志
- 土蜂
- 土香薷
- 菟葵
- 土碎补
- 太白贝母
- 桃胶
- 土荆皮
- 土党参
- 凹头苋
- 赶黄草
- 台蘑
- 桐叶千金藤
- 兔血
- 桃茎白皮
- 头花猪屎豆
- 獭子树
- 甜石榴
- 台湾三颗针
- 天蓝苜蓿
- 太白丽参
- 唐古特报春
- 土沙参
- 甜远志
- 天脚板根
- 天脚板
- 塘虱鱼
- 刷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