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甲
《中华本草》:马蹄甲
拼音注音
Mǎ Tí Jiǎ
英文名
hourse hoof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科动物马的蹄甲。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剁下蹄甲,洗兆,晾干或烘干。
原形态
马,体格高大,骨骼肌发达,四肢强颈有力。体高1.27-1.60m,体重225-773kg。雌雄差异很大。马头面部狭长,耳小而尖,直立。鼻宽,眼大。从头顶起沿颈背至肩胛,具有长毛即鬃毛。两耳间垂向额部的长毛称门鬃。身体余部皆被短而均匀的毛,毛部也有长的鬃毛。我国马的品种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种,因品种不同,身体大小、毛色也有差异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马属草原动物,善奔驰,草食。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活血;止血;解毒杀虫。主跌打损伤;崩漏;带下;肠痈;湿疹;秃疮;疥癣;脓疱疮
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研末,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烧灰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1.《别录》:白马蹄疗妇人漏下,白崩;赤马蹄疗亦崩。2.盂诜:赤马蹄主辟温疟。3.《滇南本草》:烧灰为末,油调搽秃头疮、癣疥。4.《纲目》:疗肠痈,下瘀血,带下,杀虫。又烧灰人盐少许,掺走马疳蚀,甚良。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马蹄甲
拼音注音
Mǎ Tí Jiǎ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马科动物马的马蹄。
性味
甘,平.
①《别录》:"温。"
②《纲目》:"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崩漏带下,牙疳,秃疮,疥癣,脓疱疮。
①《别录》:"白马蹄疗妇人漏下,白崩;亦马蹄疗赤崩。"
②孟诜:"亦马蹄主辟温疟。"
③《滇南本草》:"烧灰为末,油调搽秃头疮、癣疥。"
④《纲目》:"疗肠痈,下瘀血,带下,杀虫。又烧灰入盐少许,掺走马疳蚀,甚良。"
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入丸、散。外用:烧灰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带下:烧马左蹄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②治白漏不绝:白马蹄、禹余粮各四两,龙骨三两,乌贼骨、白僵蚕、赤石脂各二两。上六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不知,加至三十丸。(《千金方》马蹄丸)
③治走马牙疳,延烂穿腮:白马前蹄,刮下脚皮,炙炭存性,加冰片少许吹之。(《外科全生集》马蹄散)
④治头赤秃:马蹄烧灰,捣罗为末,以腊月猪脂和敷之。(《圣惠方》)
⑤治一切癣:白马蹄,煅存性,为末。预取马齿苋杵烂,加水煎成膏,调前末搽之。(《外科大成》马蹄膏)
⑥治脓疱疮:马蹄,烧存性,研细面。涂于患处。(《蒙医经验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皱叶狗尾草
- 丁香蓼根
- 枳椇叶
- 番石榴树皮
- 蔷薇枝
- 僵蛹
- 披针叶毛茛
- 黑升麻
- 水蛭
- 毛叶楼梯草
- 松油
- 澜沧扁担杆
- 水苏根
- 毒根斑鸠菊
- 老虎耳
- 小果千金榆
- 干冬菜
- 罗浮柿
- 北鱼黄草
- 多花猕猴桃茎叶
- 向日葵花盘
- 辣根草
- 鲤鱼肠
- 橡实
- 椴树根
- 水红木花
- 虾蟆
- 小金梅草
- 水竹叶
- 骆驼蓬
- 土党参
- 秋海棠果
- 白鹇
- 福参
- 楠材
- 独椒
- 杜仲藤叶
- 滇绣球
- 红粘谷
- 牛角瓜
- 洋地黄
- 狐胆
- 鲃鱼
- 黄皮叶
- 茳芒
- 烟胶
- 小石藓
- 千叶独活
- 一把篾
- 丁香露
- 东风草
- 黄鹌菜
- 假酸浆
- 鳆鱼
- 铃铃草
- 野葡萄藤
- 竹蠹虫
- 三爪金龙
- 毛叶黄杞
- 龙利叶花
- 曾青
- 狸肉
- 羊胡髭草
- 中华莛子藨
- 菠萝皮
- 地梅子
- 金腰燕
- 心叶兔耳风
- 对节叶
- 红钉耙藤
- 华东膜蕨
- 展枝唐松草
- 玉山芎穷
- 丁茄
- 紫地榆
- 益智仁
- 竹卷心
- 大花卫矛果
- 半春莲
- 和合草
- 驳骨草
- 子楝树叶
- 夏蜡梅
- 兔头骨
- 忽布筋骨草
- 光叶石楠
- 轻粉
- 胡桃壳
- 子楝树根
- 代代花枳壳
- 大花剪秋罗
- 草藤乌
- 皂角菌
- 鬣羚骨
- 密穗砖子苗
- 倒根蓼
- 小扁草
- 玉竹
- 胜红蓟
- 华南铁角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