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竹茹
《*辞典》:慈竹茹
拼音注音
Cí Zhú Rú
出处
《四川中药志》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
性味
味甘,性微寒,无毒。
炮制
鲜用或姜汁炒用。
归经
入肺、胃、肝等经。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除烦止呕。治胃热呕逆,上焦烦热,吐衄,崩中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慈竹茹
拼音注音
Cí Zhú Rú
英文名
Shavings of Omei Mountain Bamboo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sinocalamus affinis(Rendli)Keng f.[Sinocalmus affinis(Rendle)McClure]采收和储藏:砍取茎竿,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晒干。
原形态
慈竹 植株呈乔木状。高5-10m,梢端细长作弧形或下垂,全竿共30节左右;节间圆筒形,长15-30(-60)cm,径3-6cm,表面贴生灰白色或褐色疣基小刺毛;竿环平坦;箨环明显;箨鞘革质,背部密被白色短柔毛和棕黑色刺毛,鞘口宽广而下凹,略呈“山”字形,箨耳无;箨舌呈流苏状,连同繸毛高约1cm许;箨片两面均被白色小刺毛,具多脉。竿每节约有20条以上的分枝,呈半轮生状簇聚,水平伸展,主枝稍显着,其下部节间长可10cm,径约5mm。末级小枝具数叶乃至多叶;叶鞘长4-8cm,无毛,具纵肋;叶舌截形,棕黑色,高1-1.5mm,上缘啮蚀状细裂;叶片窄披针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细柔毛,次脉5-10对;叶柄长2-3mm。花枝束生,常弯曲下垂,长20-60cm,节间长1.5-5.5cm;假小穗长达1.5cm;颖0-1,长约6-7mm;外稃宽卵形,具多脉,边缘生纤毛,内稃脊上有纤毛;鳞被3-4;雄蕊6;花柱具微毛,向上分裂为2-4羽毛状柱头。果实纺缍形,黄棕色,易与种子分离而为囊状果。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续数月之久。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现多见于农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各地。
性味
甘;微寒
炮制
鲜用或姜汁炒用。
功能主治
除烦止呕;清热凉血。主胃热呕逆;上焦烦热;吐血;衄血;崩漏;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注意
脾胃虚寒者忌用。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垂穗荛花
- 蕙实
- 昆明山海棠
- 川牛膝
- 秋海棠根
- 茶子
- 山皂角
- 慈姑叶
- 玄明粉
- 百部还魂
- 蟾头
- 川乌头
- 小山豆根
- 翠鸟
- 催产草
- 红楤木
- 芒
- 慈姑
- 澄茄子
- 绵阳岩白菜
- 苏铁叶
- 朝天罐
- 蚕豆壳
- 向日葵花
- 巴茅根
- 白鸭肉
- 鹿角胶
- 节节茶
- 野猪头骨
- 白蔹子
- 稗米
- 橙叶
- 篑草
- 鳞片水麻
- 人血七
- 蛇根草
- 大驳骨丹
- 乳白香青
- 石蕊
- 曾青
- 野鸦椿
- 牛蹄甲
- 喜鹊肉
- 三果木皮
- 柳花
- 壶卢秧
- 狗尾巴参
- 船形乌头
- 夏腊梅
- 响铃豆
- 东方狗脊
- 黄皮果
- 白残花
- 小垂头菊
- 下草
- 蟾皮
- 糙叶水苎麻
- 消毒药
- 小一支箭
- 岩乌头
- 黑蒿
- 常春藤子
- 仙环小皮伞
- 撑篙竹
- 玉簪
- 海参
- 向日葵子
- 望江南
- 叉歧繁缕
- 白蜡树叶
- 赤地榆
- 管仲
- 小芸木
- 乌蛇卵
- 穿根藤
- 山吴萸果
- 蒟蒻薯叶
- 驴打滚草
- 喜树
- 多齿蹄盖蕨
- 粗梗黄堇
- 韭菜莲
- 黄瓜仁草
- 兴木蒂那布
- 菱
- 小棕包
- 凉山虫草
- 小乌泡根
- 小地松
- 梨枝
- 蚕蜕
- 五味藤
- 穿破石
- 寒莓叶
- 花叶矮沱沱
- 草本三角枫
- 红茄苳
- 单花山竹子
- 川莓
- 东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