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叶莓
《中华本草》:盾叶莓
拼音注音
Dùn Yè Méi
别名
天青地白扭
英文名
Fruit of Peltateleaf Raspberry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眉叶莓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peltatus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成熟果实,直接晒干,或用沸水浸一下再晒至全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us peltatus Maxi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摘成熟果实,直接晒干,或用沸水浸一下再晒至全干。
原形态
盾叶莓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l-2m。红褐色或棕褐色,散生皮刺,小枝绿色,有白粉。单叶互生;叶柄长4.5-7.5cm,有钩状细刺;托叶卵状披针形;叶片盾状,卵状圆形,长7.5-17cm,宽6.5-15cm,掌状3-5浅裂,中裂片较大,基部心形,边缘具齿,上面贴生硬毛,下面有柔毛,沿叶脉较密,并有小皮刺。单花和叶对生,白色,直径约5cm,萼片5,两面具白色绢毛;雄蕊多数,花丝钻形或线形,药黄褐色;雌蕊很多,可达100,被柔毛。聚合果圆柱形,长3-4.5cm,橘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1500m的山坡、山脚、山沟林下、林缘或较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贵州。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
咸、酸;温
归经
肾经
功能主治
强腰健肾,祛风止痛。主四肢关节疼痛,腰脊酸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盾叶莓
拼音注音
Dùn Yè Méi
来源
蔷薇科盾叶莓Rubus peltatus Maxim.,以果实入药。
生境分布
安徽、浙江、江西、湖北。
功能主治
主治腰腿酸痛。
用法用量
果实2~3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盾叶莓
拼音注音
Dùn Yè Méi
别名
天青地白扭、大叶复盆子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盾叶莓之果实。
原形态
直立灌木,高1~1.5米。茎红褐色或棕褐色,散生皮刺,小枝绿色,有白粉。单叶互生,盾状,卵状圆形,长7.5~17厘米,宽6.5~15厘米,掌状3~5浅裂,中裂片较大,基部心形,边缘有不整齐细锯齿,上面贴生硬毛,下面有柔毛,沿叶脉较密;叶柄长4.5~7.5厘米,有钩状细刺;托叶卵状披针形。单花和叶对生,白色,直径约5厘米,萼裂片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疏齿,两面有白色绢毛;雄蕊多数,药黄褐色。聚合果圆柱形,长3~4.5厘米,橘红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或山沟。分布安徽、江西、湖北等地。
功能主治
治腰脊四肢酸疼。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两。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小草乌
- 刺蓬花
- 芭蕉子
- 石上莲
- 葫芦巴
- 苦茶叶
- 甘肃棘豆
- 水冬瓜根
- 七筋姑
- 白花菜
- 海南三七
- 海螵蛸
- 升药底
- 峨眉石凤丹
- 珠兰根
- 秋葵
- 琼枝
- 牡荆叶
- 八角乌
- 芡实茎
- 三台红花
- 竹叶椒叶
- 商陆花
- 水茴香
- 朴树根皮
- 制川乌
- 鸢脚爪
- 秋枫木
- 白叶火草
- 跌打草
- 红芪
- 结血蒿
- 尖连蕊茶根
- 沙旋复花
- 茅膏菜根
- 三楞筋骨草
- 羊蹄甲
- 秦艽
- 丝瓜蒂
- 石珠
- 东莨菪
- 荚果蕨贯众
- 大花卫矛果
- 黄山五叶参
- 虾蟆胆
- 树葱
- 桃耳七
- 凫羽
- 木薯
- 风毛菊
- 鸭脚黄连
- 黄麻梗虫
- 十八症
- 地乌
- 苦瓠叶
- 火把花
- 南天仙子
- 大羽铁角蕨
- 麦斛
- 豆腐浆
- 总状土木香
- 飞来蓝
- 川楝子
- 龟胶
- 饴糖
- 吊兰
- 美穗草
- 多蕊蛇菰
- 漆姑草
- 牛金子
- 红楠皮
- 帽辫七
- 树救主
- 鳖甲胶
- 圆柏果
- 香苏草
- 黑面叶根
- 硬皮褐层孔菌
- 唢呐花
- 火焰草
- 马柳根
- 四方蒿
- 打虫果
- 沼生水马齿
- 筋藤
- 中华补血草
- 钩藤根
- 山藿香
- 红豆蔻
- 红鸡踢香
- 大头茶果
- 杜鹃花叶
- 金龙胆草
- 锯鲨肝
- 葛叶
- 鲫鱼脑
- 牡丹皮
- 刺糖
- 多苞糙苏
- 畲山羊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