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
《中华本草》:茼蒿
拼音注音
Tónɡ Hāo
别名
同蒿、蓬蒿、同篙菜、蓬蒿菜、蒿菜、菊花菜、苘蒿菜
英文名
stem and leaf of South chrysanthemum
出处
出自《千金·食治》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蒿子杆和南苘蒿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hrysanthemum carinatum Schousb.[C.coronaroium auct.non L.]2.Chrysanthemum segetum L.[C.coronarium L.var. spatiosum Bailey]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鲜用。
原形态
1.蒿子杆,一年生草本,高30-70cm。茎直立,光滑无毛或几光滑无毛,通常自中上部分枝。基生叶花期枯萎,中下部茎叶倒卵形至长椭圆形,长8-10cm,二回羽状深裂,一回深裂几全裂,侧裂片3-8对,二回为深裂或浅裂,裂片披针形、斜三角形或线形,宽1-4mm。头状花序通常2-8个生茎枝顶端,有长花梗,但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或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直径1.5-2.5cm;总苞片4层,内层长约1mm;舌片长15-25mm。舌状花的瘦果有3条宽翅肋,特别是腹面的1条翅肋延于瘦果先端并超出花冠基部,伸长成喙状或芒尖状,间肋不明显,或背面的尖肋稍明显;管状花的瘦果两侧压扁,有2条突起的肋,余肋稍明显。花果期6-8月。2.南苘蒿,本种与蒿子杆的区别是:叶边缘有不规则大锯齿或羽状分裂。舌状花瘦果有2条明显突起的椭圆形侧肋。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农田栽培作蔬菜食用。资源分布:1.吉林省有野生。2.我国南方各地普遍栽培作蔬菜食用。
化学成分
南苘蒿地上部分含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7-甲氧基香豆精(herniarin)。
性味
味辛;甘;性凉
归经
心;脾;胃经
功能主治
和脾胃;消谈饮;安心神。主脾胃不和;二便不通;咳嗽痰多;烦热不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60-90g。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同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千金》言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者,是指素禀火衰而言,若肾气本旺,不无助火之患。2.《千金·食治》: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3.《日用本草》:消水谷。4.《滇南本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5.《得配本草》:利肠胃,通血脉,除膈中臭气。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茼蒿
拼音注音
Tónɡ Hāo
别名
同蒿(《嘉佑本草》),蓬蒿(《饮膳正要》),同蒿菜(《滇南本草》),蓬蒿菜(《本草从新》),蒿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实图考》)。
出处
《千金·食治》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茼蒿的茎叶。冬、春及夏初均可采收。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可达1米。茎直立,光滑,柔软,富肉质。叶互生;无柄;椭圆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深齿裂或羽裂,裂片椭圆形,先端钝。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直径约4~6厘米;总苞干膜质,苞片覆瓦状排列,卵形至椭圆形;花杂性;舌状花一层,雌性,黄色或黄白色,舌片长约16毫米;管状花多层,两性,长约5毫米,雄蕊5枚,着生花冠上,花丝分离,子房下位,花柱2裂。瘦果长三棱形,长约3毫米,有棱角。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含有丝氨酸、天门冬素、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酰胺、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
性味
辛甘,平。
①《千金·食治》:"味辛,平,无毒。"
②《饮膳正要》:"甘,平,无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微苦。"
归经
入脾、胃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脾、肠、胃、肾。"
功能主治
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饮。
①《干金·食治》:"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
②《日用本草》:"消水谷。"
③《滇南本草》:"行肝气,治偏坠气疼,利小便。"
④《得配本草》:"利肠胃,通血脉,除膈中臭气。"
用法用量
内服:一般作蔬菜煮食。
注意
《得配本草》:"泄泻者禁用。"
各家论述
《本经逢原》:"同蒿气浊,能助相火,禹锡言多食动风气,熏人心,令人气满。(千金)言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者,是指素禀火衰而言,若肾气本旺,不无助火之患。"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烟油
- 椒目
- 人中黄
- 鲫鱼
- 白花草
- 野黄皮
- 指天椒
- 石龙子
- 腹水草
- 柑核
- 云南荚蒾根
- 黑面叶
- 鲤鱼血
- 指天蕉
- 燕窝
- 野核桃油
- 蠮螉
- 葡萄
- 旱柳
- 黄水茄
- 满树星
- 喉咙草
- 长叶竹根七
- 桃金娘
- 竹叶子
- 野厚朴花
- 海南砂仁
- 红景天
- 扁豆花
- 十两叶
- 中华补血草
- 犁头尖
- 甘草
- 娃儿藤
- 白花鬼针草
- 羊耳菊
- 峨山草乌
- 五龙根
- 水虾草
- 沙棘
- 石栗叶
- 干蕨鸡
- 紫荆桠
- 广西狗牙花
- 广香藤
- 朴树根皮
- 荚蒾
- 锡矿
- 空心木
- 马皮
- 石腊红
- 苦楝子
- 乌榄核
- 芭蕉叶
- 南方六道木
- 香榧草
- 猴骨
- 苦檀子
- 金雀花
- 爬藤榕
- 红娘子
- 鸡子
- 土半夏
- 紫丁香
- 常春藤
- 赤胫散
- 回心草
- 小红藤
- 刮筋板
- 麻柳树根
- 冰球子
- 麻黄
- 酸水草
- 鸡眼草
- 岩檀香
- 钓鱼秆
- 甘青铁线莲
- 苍蝇草
- 百足藤
- 黑脂麻
- 九节菖蒲
- 地朝阳
- 锥螺壳
- 梓实
- 虎肚
- 海风藤
- 三叉虎根
- 耳叶排草
- 苦石莲
- 鹅肉
- 变叶美登木
- 二仙桃
- 马绊草
- 麻鱼胆
- 姜味草
- 柠条籽
- 猪脑
- 绣球防风果
- 鸡蛋壳
- 定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