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叶蔷薇
《中华本草》:钝叶蔷薇
拼音注音
Dùn Yè Qiánɡ Wēi
英文名
Root of Garland Rose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sa sertata Rolf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钝叶蔷薇 灌木,高约1-2m,小枝细弱,无毛,有直立皮刺或无刺。羽状复叶;小叶7-11,连叶柄长5-8cm;小叶片宽椭圆形或卵形,长10-25mm,宽7-15mm,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锐锯齿,近基部全缘,两面无毛,下面灰绿色;小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柔毛、腺毛和小皮刺;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离生部分耳状,边缘有腺毛。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有苞片;花梗长1.5-3cm,无毛或有腺毛;萼裂片5,卵状披针形,全缘,先端尾状;花直径4-6cm;花瓣倒卵形,粉红色或玫瑰色;花柱主离生,被柔毛。果卵球形,长1.5-2cm,直径约1cm,深红色。花期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90-2200m的山坡、路旁、沟边或疏林中。资源分布: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辛;温
归经
心;肝经
功能主治
活血止痛,清热解毒。主月经不调,风湿痹痛,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鲜根磨成糊状,涂患处。
复方
治月经不调及痛风:钝叶蔷薇干根二至三两,水煎,冲黄洒、红糖,早晚饭前服。外用:鲜根在糙底碗上、加米泔水磨成糊状,涂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钝叶蔷薇
拼音注音
Dùn Yè Qiánɡ Wēi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钝叶蔷薇的根。全年均可采挖。
原形态
钝叶蔷薇,又名:美丽蔷薇。
细小灌木,高约2米,有直立细刺。羽状复叶;小叶7~11,宽椭圆形或卵形,长6~20毫米,宽4~15毫米,先端钝或稍急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具锐锯齿,无毛,下面灰绿色;叶柄和叶轴均有稀疏腺毛和小皮刺;托叶宽,大部附着于叶柄上,边缘有腺毛。花单生或数朵聚生,有苞片;花梗长1.5~3厘米,无毛或有腺毛;花红色或紫红色,径4~6厘米;萼裂片卵状披针形,全缘,先端尾状;花瓣倒卵形。果卵形,长1.5~2厘米,深红色。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云南、安徽、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
治月经不调及痛风:钝叶蕾薇干根二至三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服。
治无名肿毒:鲜根在糙底碗上、加米泔水磨成糊状,涂患处。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玳瑁
- 钝齿铃子香
- 盾叶莓
- 小罗伞
- 马蹬草
- 雪上一枝蒿
- 雀卵
- 鸡肠
- 鼠矢枣
- 臭李子
- 铅粉
- 蚌兰叶
- 马蹄蕨
- 对叶榕
- 澄茄子
- 风轮菜
- 望月砂
- 火赤链蛇
- 蜈蚣藤
- 耐冬果
- 麦奴
- 羚羊肉
- 硫黄
- 鹅肉
- 艾实
- 醉鱼草
- 黄麻梗虫
- 爬山虎
- 鸡毛菜
- 牛巴嘴
- 马骨
- 峨屏草
- 跳八丈
- 香水月季
- 鹅绒藤
- 长叶紫珠
- 长毛柃叶
- 通骨消根
- 钓鱼秆
- 地杨梅
- 铁
- 铁树
- 直立百部
- 虎斑游蛇
- 陈冬菜卤汁
- 猴楠
- 鳍蓟
- 鲫鱼
- 蝤蛴
- 鹿胆
- 葛枣
- 荷蒂
- 桂枝
- 西藏鸡爪草花
- 石米
- 荚蒾
- 腊梅
- 菝葜
- 臭黄荆根
- 鼍肉
- 地茄子
- 石膏
- 甘遂
- 石腊竹
- 丁蛎
- 蝙蝠
- 桃枝
- 血榧
- 西南山茶
- 柃木
- 桔梗
- 黄山五叶参
- 枸骨子
- 刺苞南蛇藤果
- 杏花
- 臭草
- 土贝母
- 地蜂子
- 石枣子
- 木竹子
- 千里马
- 大尾摇
- 南瓜瓤
- 天冬
- 跌打老
- 辛夷
- 磨盘根
- 紫弹树
- 小喇叭
- 鸡内金
- 白花丹
- 黄皮叶
- 苦糖果
- 鸡树条
- 桂花枝
- 野灯草
- 草血竭
- 肉珊瑚
- 偷筋草
- 榔榆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