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带蕨
《中华本草》: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兰、木莲金
英文名
Miyoshi Drymotaemium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motaenium miyoshianum(Makino)Makino[Taenitis miyoshiana Makino]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长而横生,有网状中脉,被卵圆形或披针形鳞片,鳞片粗筛孔状,有锯齿。叶近生,近于无柄;叶片线形,长30-50cm,宽2-3mm,基部以关节着生;上面中脉下凹,中脉网状,隐藏于叶肉中,具少数内藏细脉。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中脉两侧各1条纵沟中,靠近中脉,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有粗筛孔;孢子囊的环带由14(-16)个细胞组成,孢子椭圆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台湾、湖北、西藏等地。
性味
甘;凉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熄风;活血。主小儿惊风;劳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浸酒。
临床应用
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莲金
来源
蕨类水龙骨科丝带蕨Drymotaemium miyoshianum (Makino)Makino,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台湾、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
主治劳伤。
用法用量
全草3~5钱,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兰、木莲金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
原形态
附生草本。根茎短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圆形,渐尖或披针形。叶近生,肉质,几无柄;长线形,长30~50厘米,宽2~3毫米,光滑无毛,基部有关节,节与根茎相连;上面中脉下凹,网状脉隐没于叶肉中,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着生孢子囊的小纵沟。孢子囊群长线形,无囊群盖。孢子期6~10月。
生境分布
附生于树上。分布浙江、湖北、广东以及西南等地。
功能主治
治小儿惊风,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石莽草
- 山柳菊
- 丝瓜皮
- 丝瓜花
- 石芫茜
- 三对叶丹参
- 驱风通
- 石蜐
- 山核桃叶
- 山槟榔
- 石芥菜
- 山白龙
- 黄精
- 臭冷杉
- 谷木
- 砂仁花
- 丁癸草根
- 甜瓜茎
- 山乌珠根
- 四川澄茄子
- 四方藤
- 圣罗勒
- 实葫芦
- 山丹花
- 屎咕咕
- 山一笼鸡
- 四季海棠
- 山东肿足蕨
- 双肾子
- 双肾藤
- 四叶七
- 四方麻
- 四时青
- 四楞筋骨草
- 山乌桕叶
- 山佩兰
- 山大烟
- 山岗荚
- 双花鞘花
- 四块瓦
- 四指马鲅
- 实葫芦根
- 山刺梨
- 四方木皮
- 四方草
- 射干
- 山姜花
- 双参
- 双肾参
- 滴滴花
- 山土瓜
- 山大刀根
- 双花堇菜
- 四季青
- 四方盒子草
- 山乌桕
- 山乌珠叶
- 山大黄
- 山崩砂
- 山慈姑叶
- 双肾草
- 唢呐花
- 四叶萝芙木
- 四叶葎
- 四方拳草
- 四照花
- 四照花果
- 娑罗子
- 少年红
- 山兵豆
- 双翎草
- 商陆
- 四叶草
- 四孢蘑菇
- 四季春
- 四川山矾
- 四棱筋骨草
- 射鸡尾
- 少花腰骨藤
- 山乌珠
- 山乌龟
- 双叶金枪
- 四棱通
- 山合香
- 四叶参
- 四里麻
- 射尿拐
- 射尿(虫另)
- 少花柏拉木
- 山大黄(波叶大黄)
- 山姜
- 参须
- 四方蒿
- 四念癀
- 四楞蒿
- 四照花皮
- 山五味子
- 山五味子叶
- 山五味子根
- 山吴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