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带蕨
《中华本草》: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兰、木莲金
英文名
Miyoshi Drymotaemium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motaenium miyoshianum(Makino)Makino[Taenitis miyoshiana Makino]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长而横生,有网状中脉,被卵圆形或披针形鳞片,鳞片粗筛孔状,有锯齿。叶近生,近于无柄;叶片线形,长30-50cm,宽2-3mm,基部以关节着生;上面中脉下凹,中脉网状,隐藏于叶肉中,具少数内藏细脉。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中脉两侧各1条纵沟中,靠近中脉,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有粗筛孔;孢子囊的环带由14(-16)个细胞组成,孢子椭圆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台湾、湖北、西藏等地。
性味
甘;凉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熄风;活血。主小儿惊风;劳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浸酒。
临床应用
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莲金
来源
蕨类水龙骨科丝带蕨Drymotaemium miyoshianum (Makino)Makino,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台湾、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
主治劳伤。
用法用量
全草3~5钱,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兰、木莲金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
原形态
附生草本。根茎短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圆形,渐尖或披针形。叶近生,肉质,几无柄;长线形,长30~50厘米,宽2~3毫米,光滑无毛,基部有关节,节与根茎相连;上面中脉下凹,网状脉隐没于叶肉中,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着生孢子囊的小纵沟。孢子囊群长线形,无囊群盖。孢子期6~10月。
生境分布
附生于树上。分布浙江、湖北、广东以及西南等地。
功能主治
治小儿惊风,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丝绵
- 山狸子骨
- 山肉桂
- 伸筋藤
- 红豆树
- 山五味子叶
- 山禾串
- 黄山鳞毛蕨
- 黄山鳞毛蕨根
- 三对叶丹参
- 山五味子根
- 黄疸树
- 山枇杷
- 花蜘蛛
- 双籽棕
- 黄桷浆
- 花蚊虫
- 三翅铁角蕨
- 沙拐枣
- 桂丁
- 台湾泡桐叶
- 鹿筋
- 双色龙胆
- 黄樟
- 山柳菊
- 大剑叶木
- 墨旱莲
- 草木樨
- 落地生根
- 豆黄
- 蝙蝠
- 蛇百子
- 拟进里香
- 兔骨
- 昙花
- 三叶青
- 将军树
- 芦莉草叶
- 腊梅
- 扭鞘香茅
- 了哥王子
- 南赤瓟
- 女菀
- 楠材
- 柠条根
- 柠鸡儿
- 挪挪果
- 南山藤
- 拟囊果芹
- 牛奶菜
- 黄杞
- 狼把草根
- 楠木
- 海蛇
- 母猪藤根
- 南蛇竻苗
- 耧斗菜
- 两面针
- 蛇蜕
- 酸石榴
- 地盘松球
- 山大黄(华北大黄)
- 苤蓝
- 黄羊角
- 莽草
- 水椎木
- 桑柴灰
- 柯蒲木
- 华南紫萁
- 高粱泡叶
- 头花杜鹃
- 凤眼果根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杜鹃花果实
- 铜线草
- 牛靥
- 十八症
- 蟾蜍
- 卵叶娃儿藤
- 海人草
- 毛叶黄药
- 朝鲜当归
- 破布木
- 虎斑游蛇
- 木槿
- 南天竹根
- 芒果核
- 木瓜核
- 小芸木
- 刷把草
- 藏羚角
- 华泽兰
- 野苦梨
- 干檀香叶
- 鲨鱼心
- 驴蹄
- 红轮千里光
- 黄精
- 可爱花
- 山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