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带蕨
《中华本草》: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兰、木莲金
英文名
Miyoshi Drymotaemium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rymotaenium miyoshianum(Makino)Makino[Taenitis miyoshiana Makino]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茎长而横生,有网状中脉,被卵圆形或披针形鳞片,鳞片粗筛孔状,有锯齿。叶近生,近于无柄;叶片线形,长30-50cm,宽2-3mm,基部以关节着生;上面中脉下凹,中脉网状,隐藏于叶肉中,具少数内藏细脉。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中脉两侧各1条纵沟中,靠近中脉,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有粗筛孔;孢子囊的环带由14(-16)个细胞组成,孢子椭圆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2500m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台湾、湖北、西藏等地。
性味
甘;凉
归经
肝;肾经
功能主治
清热熄风;活血。主小儿惊风;劳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8g;或浸酒。
临床应用
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莲金
来源
蕨类水龙骨科丝带蕨Drymotaemium miyoshianum (Makino)Makino,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浙江、台湾、广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功能主治
主治劳伤。
用法用量
全草3~5钱,泡酒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辞典》:丝带蕨
拼音注音
Sī Dài Jué
别名
木兰、木莲金
出处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
原形态
附生草本。根茎短而横走,密被鳞片,鳞片卵圆形,渐尖或披针形。叶近生,肉质,几无柄;长线形,长30~50厘米,宽2~3毫米,光滑无毛,基部有关节,节与根茎相连;上面中脉下凹,网状脉隐没于叶肉中,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一条着生孢子囊的小纵沟。孢子囊群长线形,无囊群盖。孢子期6~10月。
生境分布
附生于树上。分布浙江、湖北、广东以及西南等地。
功能主治
治小儿惊风,干燥全草五至六钱。水煎,加白糖少许冲服。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桑沥
- 阿尔泰瑞香
- 白花苋
- 鱼狗
- 三角泡
- 花被单
- 蝉翼藤
- 苎麻梗
- 硬质早熟禾
- 梨树根
- 雪山林
- 铁色箭
- 节节草
- 葱实
- 咳喘木
- 化气兰
- 白牛胆根
- 银紫丹参
- 风藤草
- 墨地
- 蘘荷子
- 藏绵芪
- 翻白叶
- 柱果木榄叶
- 地八角
- 瓦韦
- 苏木蓝
- 柞木叶
- 赛莨菪
- 鳝鱼
- 糯米藤
- 地打果树皮
- 香橼叶
- 三枝枪
- 人头七
- 麻油
- 炮弹果
- 匍伏堇
- 连翘根
- 猪肚木
- 光叶巴豆树
- 东北红豆杉
- 酸枣根皮
- 鹿藿根
- 对叶林根
- 郁李仁
- 山高粱
- 茯苓
- 滇南美登木
- 膀胱七
- 曲毛露珠草
- 土红苓
- 麻鱼肉
- 大叶马尾连
- 尖萼厚皮香
- 牛角七
- 野西瓜苗子
- 葡萄
- 鹿角草
- 牛耳草
- 鳕鱼骨
- 毛大丁草
- 支柱蓼
- 半边旗
- 雪人参
- 蒟酱
- 白子菜
- 黄零陵香
- 鸜雉
- 鹅脚木叶
- 长果山橙
- 獭肝
- 黑面叶
- 桉油
- 胎生铁角蕨
- 长盖铁线蕨
- 荞麦七
- 矮陀陀
- 牛膝
- 兜冠黄共享
- 龙脑香子
- 梭子蟹
- 狼膏
- 慕荷
- 红毛鸡
- 赤甲红
- 清香桂
- 粉防己
- 荜澄茄
- 印度菩提树皮
- 鳙鱼头
- 青杠碗
- 咳嗽草
- 山梅花根皮
- 臭牡丹
- 枇杷根
- 虫笋
- 赤小豆芽
- 茱卷皮
- 泡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