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节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对节
拼音注音
Sān Duì Jié
别名
三台红花、三台花、对节生、大叶土常山
来源
为马鞭草赪桐属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on serratum (L.)Spreng 或三台花C. serratum (L.)Spreng var. amplexifolium Moldenke. 以全株或根、叶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备用。
原形态
1.三对节(四平头)灌木,高可达3米。根略粗壮,灰褐色。茎圆形或有棱,节膨大,幼枝棱形,具白色皮孔,通常被毛。叶2~4片轮生与对生,但以3片轮生为多,无柄;叶片倒披针形至长椭圆形,长15~28厘米,宽4~10厘米,基部通常下延,稍抱茎,边缘有疏锯齿,主脉紫色或绿色,背面突起,两面均被短柔毛。春夏季开花,多花排成窄长顶生总状圆锥花序,密被淡褐色短毛,每轮分枝基部有2~3片大形叶状苞片,小苞片倒卵形,常带粉红色;花萼杯状,顶端平截,内面有腺体;花冠淡蓝紫色,管部圆柱形,裂片5,略不等大;雄蕊4,伸出花冠之外,花丝基部被密毛;花柱稍长于雄蕊,柱头不裂。核果扁球形,包于宿萼内。
生于山坡疏林下或路边草地。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2.三台花(抱茎三对节):形态与正种基本相似,惟叶基宽,稍呈耳状,抱茎。
生于荒坡疏林及沟谷林缘向阳处。分布于云南南部山区。
化学成分
三对节根皮含有五种三萜类皂甙。其皂甙元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C[XB]30[/XB]H[XB]48[/XB]O[XB]3[/XB])、栎焦油酸(queretaroic acid, C[XB]30[/XB]H[XB]48[/XB]O[XB]4[/XB] 为3β,30-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羧酸)、三对节酸(serratagenic acid 为3-β-羟基-△[SB]12[/SB]-齐墩果甾烯-28、29-二十五烷二酸,糖元部分为葡萄糖、鼠李糖、木糖)。此外并含有甘露醇。
药理作用
1、给豚鼠肌肉注射三对节皂甙20毫克/公斤,连续20天,可以预防蛋清引起的过敏反应。
2、给药的豚鼠肺浸出物有抗组织胺的作用;可以对抗由组织胺引起的离体回肠的收缩。
性味
苦、辛、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截疟,接骨,祛风除湿。用于扁桃体炎,咽喉炎,风湿骨痛,疟疾,肝炎;外用治痈疖肿毒,骨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3~5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复方
疟疾:三台花根或叶1两,加胡椒、草果少许煎汤,于疟疾发作期1小时内服。本品对恶性疟疾的治疗效果较好。忌酸、冷、豆类及腥味食物,孕妇忌服。
备注
治疗骨折(复位后,小夹板固定),主要用三对节;治疗疟疾,主要用三台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猪蹄
- 田菁
- 大扁竹兰
- 紫玉盘
- 厚朴
- 野荔枝
- 丝瓜子
- 省雀花
- 鹊豆
- 药王茶
- 披针骨牌蕨
- 臭梧桐
- 伤寒草根
- 大金发藓
- 工布乌头
- 粗叶卷柏
- 树头菜
- 马蹄金
- 灵砂
- 对叶榕
- 邪蒿
- 梁王茶
- 山鸡腿
- 黄毛榕
- 红背酸藤
- 檵花叶
- 石头菜
- 隔山撬
- 春砂花
- 檵花
- 铜苋菜
- 毛瓣绿绒蒿
- 番石榴果
- 香青
- 红花
- 过路惊
- 虾蟆脑
- 北方点地梅
- 土马鬃
- 猴头菌
- 栾樨
- 大树跌打
- 腐婢根
- 柳叶见血飞
- 玉米须
- 红刺藤
- 蜜蜂子
- 黄花夹竹桃
- 蕺叶秋海棠
- 黄藨根
- 榕树果
- 竹凌霄
- 蛇头细辛
- 芡实
- 金雀根
- 地乌
- 猩猩木
- 黄荆叶
- 海狸香
- 白刺
- 驴蹄草
- 寒水石
- 水韩信草
- 草地黄芩
- 毛稔
- 鹧鸪菜
- 两指剑
- 台湾榕
- 山鸢尾花
- 兔儿伞
- 云实
- 哈蟆油
- 三对节
- 斑瓣虎耳草
- 绿豆叶
- 青粱米
- 牛角七
- 紫金标
- 黄果茄
- 天韭
- 雁肪
- 露兜竻蔃
- 紫三角
- 白脂麻
- 朱砂七
- 阔叶赤车使者
- 倒提壶
- 木蝴蝶
- 石楠
- 瓢瓜
- 女金芦
- 赤茯苓
- 川楝子
- 金沙草
- 猪脾
- 橙皮
- 牛白藤根
- 绵毛金腰
- 刺楸
- 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