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省藤
别名
红藤、赤藤、黄藤
来源
棕榈科省藤Daemonorops margaritae (Hance) Becc.[Calamus margaritae Hance],以茎入药。
生境分布
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驱虫,利尿,祛风镇痛。主治蛔虫,蛲虫,绦虫,小便热淋涩痛,齿痛。
用法用量
1.5~3钱,水煎服。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省藤
拼音注音
Shěnɡ Ténɡ
别名
红藤、赤藤
出处
省藤始载于《本草拾遗》,云:“生南地深山,皮赤如指,堪缚物,片片自解也。”所述产地及形态,与今棕榈科黄藤一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黄藤的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aemonorops margaritae(Hance)Becc.[Calamus margaritae Hanc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
原形态
黄藤,有刺大藤本。茎初时直立,后攀援状。叶羽状全裂,全长2-3m,叶轴顶端延伸成具爪状刺的纤鞭;裂片近对生,50-75对,条状披针形,长25-45cm,宽l-2cm,先端渐尖,叶轴背面有大小不等下弯或劲直的刺;叶鞘无纤鞭但有扁平的刺。肉穗花序开花前为佛焰苞包着,呈纺锤形,长25-30cm,朱端尾状渐尖,外面1枚密被褐色、扁平的直刺,里面的佛焰苞少刺或无刺,开花结果后佛焰苞脱落。雄花序上的小穗轴密集,长约3cm,花密集,雄花长圆状卵形,长5mm;花萼杯状,浅3齿;花冠3裂,约2倍长于花萼;雄蕊6,长约3.5mm,总苞浅杯状。雌花:花萼短筒形,先端3齿裂;花瓣披针形,长约为花萼的2倍;子房卵形,柱头3枚。果实球形,直径1.8-2cm,有18-20行纵列的鳞片,鳞片在每1列上有10-20个,黄色而光亮,有槽纹。种子肾状球形。花期5月,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见于中海拔或低海拔的森林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东南部,海南、广西及云南西双版纳有栽培。
性味
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
驱虫;通淋;驱风止痛。主蛔虫;蛲虫;绦虫病;小便淋痛;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研末,每次1g;或打碎口含。
各家论述
1.《纲目》:“黄藤生岭南,状若防已。俚人常服此藤,纵饮食有毒,亦自然不发。席辨刺史云:甚有效。”2.《岭南采药录》:“黄藤,蔓生于原野,状若防已。味甘苦,性平,无毒。能利小便,饮食中毒,以之煮汁频眼即解。”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藤檀
- 黑腺珍珠菜
- 犀角
- 石蕨
- 五叶木通
- 使君子
- 秋枫木
- 蚬壳
- 酢浆草
- 慈乌
- 胆汁
- 华凤仙
- 穿肠草
- 西北莸
- 鱼胆草
- 悬钩子
- 枸橘
- 地浆
- 紫堇
- 刺柏
- 大树甘草
- 扁豆叶
- 倒挂牛
- 泡桐根
- 篦梳剑
- 棣棠花
- 过岗龙
- 大金银花
- 紫花鱼灯草
- 砖子苗
- 粳米泔
- 大蕉皮
- 小丁香
- 菊花
- 阿育魏实
- 巴豆叶
- 白毛藤
- 白鸡屎藤
- 白郎花
- 白松塔
- 白杨树
- 白苋
- 细叶野牡丹
- 细沙虫草
- 蟾蜍肝
- 豆瓣还阳
- 百药煎
- 大风子油
- 独叶山兰
- 柏枝节
- 白叶藤
- 蚌肉
- 鳖头
- 蚕豆茎
- 蟾蜍
- 斑茅
- 豹子眼睛花
- 杯苋根
- 菠萝根叶
- 刺山茶根皮
- 糙壳菱蟹
- 草乌
- 草藤乌
- 长瓣马铃苣苔
- 大地棕根
- 臭梧桐子
- 春花胡枝子
- 灯台菜
- 大过路黄
- 大飞扬
- 大飞扬草
- 丁癸草
- 倒根蓼
- 大金刀
- 倒心叶桃叶珊瑚
- 倒爪草
- 大叶南苏
- 大细辛
- 大叶贯众
- 大鱼鳅串
- 粉菝葜
- 灯台树
- 滇南冠唇花
- 跌打老
- 豆腐渣果根
- 断肠草
- 地枫皮
- 地瓜藤
- 地涩涩
- 豆豉草
- 短冠草
- 独蕨箕
- 鹅管石
- 盾翅藤
- 多花八角莲
- 多鳞鳞毛蕨
- 阿胶
- 峨三七
- 二叶舞鹤草
- 光石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