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肉
《中华本草》:马肉
拼音注音
Mǎ Ròu
英文名
Meat of Equine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纲目》:食马中毒者,饮芦菔汁、食杏仁可解。
来源
药材基源:为马科动物马的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quus caballus orientalis Noack采收和储藏:宰杀后剥去皮,除去内脏,取肉鲜用。
原形态
马,体格高大,骨骼肌发达,四肢强颈有力。体高1.27-1.60m,体重225-773kg。雌雄差异很大。马头面部狭长,耳小而尖,直立。鼻宽,眼大。从头顶起沿颈背至肩胛,具有长毛即鬃毛。两耳间垂向额部的长毛称门鬃。身体余部皆被短而均匀的毛,毛部也有长的鬃毛。我国马的品种较多,有蒙古、河曲、伊犁、三河、黑河等种,因品种不同,身体大小、毛色也有差异主要毛色有青毛、花毛、黑毛、栗毛等。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马属草原动物,善奔驰,草食。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饲养。
性味
味甘;酸;辛;性微寒
归经
肝;脾经
功能主治
强筋壮骨;除热。主寒热痿痹;筋骨无力,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适量。外用:煮汁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1.《雷公炮炙论》:“马自死,肉不可食。五月勿食,伤神。”2.《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马肉必加剧。”“诸食马肉心烦闷者,饮以美酒则解,白酒则剧。”3.《食疗本草》:“不与仓米同食,必卒得恶,十有九死,不与姜同食,生气嗽。其肉多着浸洗,方煮得烂熟,兼去血尽,始可煮炙,肥者亦然,不尔毒不出。”“患疮人切不得食,加增难瘥。”4.《本草拾遗》:“妇人怀妊不得食马。”5.《日华子》:“此肉只堪煮,余食难消。不可多食。忌苍耳、生姜。”6.《饮食须知》:“妊妇食之,令子过月难产。乳妇食之,令子疳瘦。食马肉毒发而心闷者,饮芦根汁,或嚼杏仁或煎甘草汤解之。”7.《医林纂要·药性》:“动风发毒。”
复方
1.治豌豆疮:马肉煮烂,汁洗,干脯亦得。(《兵部手集方》)2.治头疮白秃:马肉煮汁洗。(《圣惠方》)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马肉
拼音注音
Mǎ Ròu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马科动物马的肉。
原形态
马(《诗经》)
体长约1.5~2.5米,高约1~1.5米。毛色随种类而不同。头、面狭长,耳直立能动.前额阔,上披长毛如发.颈部长,有鬃毛,自头后沿颈背向下披垂。躯干部长,胸部比腹部宽大。四肢细长,下部有距毛,前肢腕骨上方和后肢跗骨下方,有一部分无毛而有坚固的灰白色胼胝体,俗称"夜眼"。足趾仅第3趾发达,成末端卵圆形的实性蹄;第2,第4趾均退化。尾自基部末端,具总状长毛,形如尘拂。
性味
甘酸,寒。
①《别录》:"味辛苦,冷。"
②《日用本草》:"味酸辛,冷。"
③《本经逢原》:"辛,温。"
④《医林纂要》:"甘酸,寒。"
功能主治
①《别录》:"主除热下气,长筋,强腰脊。脯疗寒热痿痹。"
②《食疗本草》:"主肠中热。"
注意
①《千金·食治》:"下利者,食马肉必加剧。"
②《食疗本草》:"患疮人切不得食,加增难瘥。"
③《日华子本草》:"马肉忌苍耳、生姜。"
复方
①治豌豆疮:马肉煮烂,汁洗,干脯亦得。(《兵部手集方》)
②治头店白秃:马肉煮汁洗。(《圣惠方》)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米团花
- 米碎花根
- 麻柳叶
- 麻根
- 麻疯树
- 麻风树
- 马牙贯众
- 马甲子根
- 马鬃蛇
- 马鬐膏
- 马齿
- 猫皮毛
- 白矾
- 绵藤
- 南岭黄檀
- 马鞍藤
- 马骨节
- 芒花
- 猕猴桃藤
- 马鬃参
- 马鹊树
- 麦刺藤叶
- 麦麸草
- 麦麸草根
- 糜穰
- 缅枣
- 缅茄
- 美丽胡枝子
- 美登木
- 芒刺复叶耳蕨
- 马草
- 马蹄甲
- 马鞭石斛
- 盲肠草
- 麻叶荨麻
- 麻柳果
- 绵毛娃儿藤
- 美丽桐
- 南方六道木
- 芒种花
- 马蹄荷根
- 马蹄蕨
- 猫腿姑
- 麦瓶草
- 麻叶
- 麻叶绣球果
- 麻牛膝
- 麻皮
- 绵毛金腰
- 麻腐
- 美花风毛菊
- 牦牛角
- 马铃根
- 猕猴桃
- 猫耳朵草
- 麦奴
- 楹树
- 米饭花
- 南五味子
- 麦门冬
- 美脉藁本
- 马肠薯蓣
- 马钱子粉
- 麦饭石
- 绵阳岩白菜
- 南方红豆杉
- 南方露珠草
- 鳗鲡鱼膏
- 麋脂
- 绵羊血
- 麻花
- 麻雀肉
- 南丹参
- 南木香
- 膜缘木香
- 马齿苋
- 鳗鲡
- 麋茸
- 玛瑙
- 米面蓊根
- 米麦麨
- 绵枣儿
- 绵毛马兜铃
- 麻糖风
- 南山藤
- 牡蛎肉
- 猫人参
- 良旺茶
- 红三七
- 牛扁
- 卡密
- 榔榆茎
- 昆布
- 玉叶金花
- 水毛花
- 山慈姑
- 厚叶旋蒴苣苔
- 土附子
- 黑蚂蚁
- 堇宝莲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