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荚蒾
《中华本草》:南方荚蒾
拼音注音
Nán Fānɡ Jiá Mí
英文名
all-grass of Southern Viburnum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南方荚蒾的根、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fordiae Hance.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或切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南方荚蒾 灌木或小乔木,高3-5m。幼枝、芽、叶柄、花序、萼和花冠外面均被由暗黄色或黄褐色的簇状毛。叶对生;叶柄长5-12mm;叶膜状坚纸质至膜状,叶片宽卵形或鞭状卵形,长4-7cm,宽2.5-5cm,先端尖至渐尖,基部钝或圆形,边缘基部以上疏生浅波状小尖齿,上面绿色,有时沿脉散生有柄的红褐色小腺点,下面淡绿色,沿各级脉上具簇状绒毛,侧脉每边5-7条,伸达齿端,与中脉在叶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复伞形式降伞花序顶生叶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小枝之顶,直径3-8cm;总梗长1-3.5cm,第1级辐射枝5条;花着生于第3-4级辐射枝上;花萼外被簇状毛,萼筒长约1mm,萼齿5,三角形,长约0.3mm;花冠白色,辐状,直径4-5mm,裂片卵形,长约1.5mm;雄蕊5,近等长或超出花冠。核果卵状球形,长6-7mm,红色;核扁,长约6mm,直径约4mm,有2条腹沟和1条背沟。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300m的山谷溪涧旁疏林、山坡灌丛中或平原旷野。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活血散冷冻;清热解毒。主感冒;发热;月经不调;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淋巴结炎;疮疖;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感冒、发热、月经不调、肥大性脊椎炎、风湿痹痛、跌打骨折、湿疹。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方荚蒾
别名
火柴树、火斋、满山红、苍伴木
来源
忍冬科南方荚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以根、茎入药。
生境分布
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散瘀活血。
感冒,发热,月经不调:根3~5钱,水煎服。
肥大性脊椎炎,风湿痹痛,跌打骨折:用根浸酒外搽。
湿疹:用根、茎1~2两,水煎外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多花筋骨草
- 独脚金
- 兔脑
- 菾菜根
- 地毡草
- 金纳香
- 华萝藦
- 螺厣草
- 托盘
- 海蚯蚓
- 黄茄花
- 大蝎子草
- 豹皮樟
- 薏苡仁
- 野火球
- 大接骨丹
- 广藿香
- 金礞石
- 藤槐
- 细枝柃
- 大叶千里光
- 金盏银盘
- 云南红豆蔻
- 小叶买麻藤
- 交连假瘤蕨
- 椋子木
- 红叶甘橿
- 九子不离母
- 船形乌头
- 地柏
- 椰子浆
- 鳢鱼
- 苦刺
- 石米
- 象胆
- 鸡骨草
- 芦荟花
- 牛白藤
- 石耳
- 鸭公藤
- 香根芹
- 羊肝
- 水团花根
- 滇绿豆
- 银兰
- 乌桕叶
- 油桐叶
- 剪红纱花
- 梨叶
- 白珠树
- 牛喉咙
- 干檀香
- 牙痈草
- 药鼠李实
- 皮袋香
- 三叶罗伞
- 万年藓
- 水皂角
- 打箭菊
- 石蕊
- 艾片
- 假菠菜
- 白草根
- 埃蕾
- 扁蒲扇
- 冷毒草
- 三叶委陵菜根
- 山苦草
- 拿虎
- 杉塔
- 绛梨木
- 通天草
- 鲨鱼肉
- 白牛膝
- 楮树根
- 对马耳蕨
- 黄心果
- 冬瓜
- 喜马拉雅米口袋
- 金慈姑
- 巴豆
- 硇砂
- 胡桃仁
- 山大刀
- 朝鲜一枝黄花
- 珊瑚
- 射罔
- 十三年花
- 水松球果
- 迎红杜鹃
- 田唇乌蝇翼
- 绿矾
- 滇列当
- 使君子
- 海通
- 大种半边莲
- 白英
- 柳白皮
- 古柯
- 小羊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