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荚蒾
《中华本草》:南方荚蒾
拼音注音
Nán Fānɡ Jiá Mí
英文名
all-grass of Southern Viburnum
出处
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来源
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南方荚蒾的根、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fordiae Hance.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段或切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南方荚蒾 灌木或小乔木,高3-5m。幼枝、芽、叶柄、花序、萼和花冠外面均被由暗黄色或黄褐色的簇状毛。叶对生;叶柄长5-12mm;叶膜状坚纸质至膜状,叶片宽卵形或鞭状卵形,长4-7cm,宽2.5-5cm,先端尖至渐尖,基部钝或圆形,边缘基部以上疏生浅波状小尖齿,上面绿色,有时沿脉散生有柄的红褐色小腺点,下面淡绿色,沿各级脉上具簇状绒毛,侧脉每边5-7条,伸达齿端,与中脉在叶上面凹陷,在下面突起。复伞形式降伞花序顶生叶生于具1对叶的侧生小枝之顶,直径3-8cm;总梗长1-3.5cm,第1级辐射枝5条;花着生于第3-4级辐射枝上;花萼外被簇状毛,萼筒长约1mm,萼齿5,三角形,长约0.3mm;花冠白色,辐状,直径4-5mm,裂片卵形,长约1.5mm;雄蕊5,近等长或超出花冠。核果卵状球形,长6-7mm,红色;核扁,长约6mm,直径约4mm,有2条腹沟和1条背沟。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300m的山谷溪涧旁疏林、山坡灌丛中或平原旷野。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
性味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活血散冷冻;清热解毒。主感冒;发热;月经不调;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淋巴结炎;疮疖;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感冒、发热、月经不调、肥大性脊椎炎、风湿痹痛、跌打骨折、湿疹。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方荚蒾
别名
火柴树、火斋、满山红、苍伴木
来源
忍冬科南方荚蒾Viburnum fordiae Hance,以根、茎入药。
生境分布
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
性味
苦,凉。
功能主治
祛风清热,散瘀活血。
感冒,发热,月经不调:根3~5钱,水煎服。
肥大性脊椎炎,风湿痹痛,跌打骨折:用根浸酒外搽。
湿疹:用根、茎1~2两,水煎外洗。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冬瓜叶
- 蒲州豉
- 椿叶
- 山藤藤果
- 黄桷树根疙瘩
- 毛薯
- 合萌
- 省沽油
- 田野卷耳
- 细叶大戟
- 石壁莲
- 凤仙花
- 一碗水
- 乌榄树皮
- 黄金菊根
- 大黑药
- 金龙胆草
- 水麦冬
- 亚泵礴
- 茶油粑
- 马陆
- 了哥王
- 齿瓣石豆兰
- 篱栏网
- 短枝六道木
- 地龙
- 凤尾搜山虎
- 西归芹根
- 落叶梅
- 野油麻
- 棕榈花
- 鬼点灯
- 百脉根
- 白脂麻
- 倒赤伞
- 密花草
- 白毛鹿茸草
- 莲状绢毛菊
- 藤槐
- 三七叶
- 番杏
- 血余
- 石头菜
- 野茄树
- 白蒿
- 蚌壳草
- 厚叶旋蒴苣苔
- 绣球藤
- 獭肉
- 全光菊
- 金莲花
- 华清香藤
- 大管
- 大山黧豆
- 苦竹笋
- 黑草
- 入地蜈蚣
- 过山消
- 土茶
- 牛靥
- 川山橙果
- 梅叶
- 赖草
- 马蓼
- 海藻
- 蚕豆壳
- 洋葱
- 海鹞鱼胆
- 野丁香根
- 石枫药
- 化香树
- 奶汁树
- 锯齿王根
- 昆明鸡脚黄连
- 露蜂房
- 中华胡枝子
- 老鹤草
- 黄果茄
- 翠雀花
- 瓢瓜
- 奶浆果
- 赶黄草
- 地贵草根
- 丝瓜子
- 鳖甲
- 山樱桃
- 银箔
- 黄花远志
- 白豆蔻壳
- 黄花香茶菜
- 峨参
- 翅果唐松草
- 五爪金龙花
- 龙头节肢蕨
- 双花鞘花
- 多裂委陵菜
- 长叶山芝麻
- 白毛委陵菜
- 毛发唐松草
- 棱枝槲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