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叶石楠
《中华本草》:毛叶石楠
拼音注音
Máo Yè Shí Nán
别名
邓向观根
英文名
Root of Oriental Photinia
出处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药材基源:为鞠躬科植物毛叶石楠的根、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otinia villosa (Thunb.) DC.[Crataegus villosa Thunb.]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根,洗净,晒干。8-9月果实成熟时摘果,晒干。
原形态
毛叶石楠,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小枝灰褐色,幼时生白色长柔毛,后脱落。叶互生;叶柄长1-5mm,有长柔毛;叶片草质,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长3-8cm,宽2-4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边缘上半部密生锐锯齿,幼时两面有白色长柔毛,老叶仅下面沿叶脉有柔毛。花两性;顶生伞房花序,有花10-20朵,总花梗和花梗有长柔毛;花梗在果期具疣点;苞片或小苞片钻形;早落,萼筒杯状,外面有长柔毛;萼片5,三角状卵形,外面有长柔毛;花白色,直径7-12mm,基部有短爪;雄蕊20;花柱3,离生。梨果椭圆形或卵形,直径6-8mm,红色或黄红色,稍有柔毛。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种子含油离37.90%,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
性味
味辛;苦;性平
归经
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和中健脾。主湿热内蕴;呕吐;泄泻痢疾;劳伤疲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各家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除湿热,止泻痢。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叶石楠
拼音注音
Máo Yè Shí Nán
别名
糯米珠、邓向观
来源
蔷薇科毛叶石楠Photinia villosa (Thunb.)DC.,以根、果入药。
生境分布
贵州、江西。
化学成分
含儿茶精、鞣质。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除湿热,止吐泻。治上吐下泻,赤白痢疾,恢复疲劳。
用法用量
鲜果4~5两,水煎,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1次。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木香子
- 龙珠
- 毛苦瓜
- 毛茛
- 龙须菜
- 埋博树
- 密枝问荆
- 毛风藤
- 木槿根
- 棉花杜仲
- 毛刺果藤
- 牡荆叶
- 木半夏叶
- 木姜花
- 梅花刺果
- 棉花藤
- 母猪菜
- 毛叶三条筋
- 毛叶石楠根
- 龙眼
- 龙眼壳
- 龙葵子
- 毛蜂子
- 牡蒿
- 木天蓼子
- 木竹子皮
- 木蓝
- 毛冬青
- 毛杨梅根皮
- 墨七
- 木天蓼根
- 木棉皮
- 木莲果
- 杧果叶
- 毛果小甘菊
- 毛枝卷柏
- 毛毡草
- 龙老根
- 龙脑香子
- 龙鳞草
- 密花树
- 牡丹三七
- 牡荆茎
- 牡蛎
- 木棉
- 木麻黄
- 龙牙草根
- 龙须藤
- 毛足铁线蕨
- 毛连菜
- 牡丹花
- 木半夏根
- 梅
- 毛山荆子
- 龙爪树
- 龙牙楤木
- 龙舌兰
- 墨
- 毛连
- 密纹薄芝
- 没药
- 牡蒿根
- 棘刺花
- 木达地黄
- 杧果钉
- 毛果珍珠茅
- 毛果算盘子
- 毛根杜仲
- 毛脉南蛇藤
- 龙骨风
- 满山白
- 木本远志
- 毛叶肾蕨
- 毛叶黄杞
- 毛大丁草
- 毛枝崖爬藤
- 毛荚决明
- 毛血藤
- 曼陀茄根
- 毛叶嘉榄
- 毛水苏
- 牡丹皮
- 曼陀罗根
- 梅露
- 龙棕
- 毛柄短肠蕨
- 龙脑膏香
- 龙角草
- 毛鬼头伞
- 牡荆
- 牡荆根
- 木耳
- 木蜡树叶
- 木通根
- 毛脉酸模
- 毛蕊老鹳草
- 毛蕨根
- 龙骨莲
- 密叶绢藓
- 满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