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根
《中华本草》:木槿根
拼音注音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
英文名
Root of Shrubalthe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木槿根皮含鞣质、粘液质。
药理作用
根与茎的乙醇浸液(用前配成乳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
性味
甘;凉
归经
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肠风;痢疾;肺痈;肠痈;痔疮肿痛;赤白带下;疥癣;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鲜品50-10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2.《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3.《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4.《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6.《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木槿根
拼音注音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仁斋直指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锦葵科植物木槿的根。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纲目》:"甘,平,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咳嗽,肺痈,肠痈,肠风泻血,痔疮肿痛,白带,疥癣。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
③《纲目》:"治亦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④《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
⑥《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消渴:木槿根一、二两。水煎,代茶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肿痛:藩篱草根煎汤,先熏后洗。(《仁斋直指方》)
③治水肿:鲜木槿根一两,灯心草一两。水煎,食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妇女白带:鲜木槿根一、二两,装入约一斤重的公鸡腹内(去肠杂并洗净),酌加开水炖二小时,饭前分二、三次吃完鸡肉和汁。(《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扁果
- 粳米
- 红胡豆七
- 慈姑花
- 北方点地梅
- 川党参
- 伸筋藤
- 功劳叶
- 铜骨七
- 龙胆地丁
- 竹鼠油
- 犀肉
- 熊胆
- 牛耳大黄叶
- 毛瓣绿绒蒿
- 鲨鱼油
- 猕猴梨
- 小果蔷薇
- 蟛蜞
- 野巴子
- 狮子尾
- 长毛风毛菊
- 回心草
- 鸡(土从)
- 野桂花
- 五叶薯
- 乌蛇卵
- 美人蕉
- 接骨木根
- 冰草
- 桂竹香
- 埃蕾
- 鲚鱼
- 犀角
- 石油菜
- 大马哈鱼
- 槐叶
- 披麻草
- 牛舌草
- 胡荽
- 马唐
- 铁仔
- 吉利子树
- 心叶荚蒾根
- 木本猪毛菜
- 冬里麻
- 白枪杆根
- 东北雷公藤
- 紫油木叶
- 香圆子
- 金露梅
- 嫁(虫戚)
- 高山羊不吃
- 大过山龙
- 盐肤木皮
- 猩猩木
- 牛筋条
- 生瓜
- 沙叶铁线莲
- 白苋
- 家独行菜
- 玳瑁
- 石首鱼
- 碎密花
- 海蟑螂
- 西施舌
- 石龙刍
- 干蕨鸡
- 橡实
- 红果冬青
- 白细辛
- 沙枣树皮
- 山核桃仁
- 水珠草
- 龙头草
- 代赭石
- 毛叶轮环藤
- 新香草
- 天葵草
- 乌鱼蛋
- 黄花香
- 银不换
- 羊角藤叶
- 刺瓜米草
- 南方红豆杉
- 石上莲
- 大血藤
- 蝇子草
- 猕猴骨
- 紫葳根
- 红丝线
- 楤木白皮
- 茜草
- 密花美登木
- 野草香
- 乌鳢
- 野丁香根
- 蜻蜓
- 斑花杓兰
- 镰羽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