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根
《中华本草》:木槿根
拼音注音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
英文名
Root of Shrubalthe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木槿根皮含鞣质、粘液质。
药理作用
根与茎的乙醇浸液(用前配成乳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
性味
甘;凉
归经
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肠风;痢疾;肺痈;肠痈;痔疮肿痛;赤白带下;疥癣;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鲜品50-10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2.《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3.《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4.《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6.《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木槿根
拼音注音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仁斋直指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锦葵科植物木槿的根。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纲目》:"甘,平,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咳嗽,肺痈,肠痈,肠风泻血,痔疮肿痛,白带,疥癣。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
③《纲目》:"治亦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④《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
⑥《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消渴:木槿根一、二两。水煎,代茶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肿痛:藩篱草根煎汤,先熏后洗。(《仁斋直指方》)
③治水肿:鲜木槿根一两,灯心草一两。水煎,食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妇女白带:鲜木槿根一、二两,装入约一斤重的公鸡腹内(去肠杂并洗净),酌加开水炖二小时,饭前分二、三次吃完鸡肉和汁。(《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豆腐
- 大叶马尾连
- 宝盖草
- 田旋花
- 荃皮
- 南瓜蒂
- 合欢花
- 黄荆叶
- 藏丁香
- 芒花
- 沙茴香
- 九头青
- 广东万年青
- 杯苋
- 鹰不泊薳
- 蚂蚁花根
- 蒙自水芹
- 滨旋花
- 渐尖毛蕨
- 水葱
- 白降丹
- 海鲶
- 防已
- 糖橘红
- 白云瓜叶
- 龙头节肢蕨
- 阴香皮
- 黄瓜仁草
- 鹿筋
- 弓果藤
- 海菜
- 大画眉草花
- 地打果树皮
- 倒卵叶五加
- 犀牛皮
- 牛耳岩白菜
- 喜树叶
- 半夏
- 铁树叶
- 乌藨连
- 迎春花叶
- 倒赤伞
- 碎骨红
- 孩儿草
- 苹
- 鼍甲
- 长管蝙蝠草
- 筋骨散
- 鸭舌头
- 三叶排草
- 龙舌草
- 锁阳
- 栝楼皮
- 长叶水麻
- 河鲀鱼
- 毛叶柿叶
- 冠唇花
- 大千生
- 鬼臼叶
- 番石榴干
- 腊雪
- 还阳草
- 大叶凤仙花
- 环维黄杨星D
- 熊尾草
- 多齿蹄盖蕨
- 石帆
- 十大功劳根
- 白背三七茎叶
- 绵羊血
- 桑白皮
- 楤木白皮
- 槐叶
- 鸡腿蘑
- 貒骨
- 肥猪苗
- 大剑叶木
- 白苏
- 石豇豆
- 斑瓣虎耳草
- 硫黄
- 金樱花
- 猪肤
- 枳椇木皮
- 桤木皮
- 冬虫夏草
- 饱饭花果
- 角花翠雀
- 水细辛
- 绛梨木叶
- 鸡肝
- 粘山药
- 白茅针
- 玳瑁
- 地钱
- 将军树
- 升药底
- 蜣螂
- 金钮扣
- 八宝镇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