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根
《中华本草》:木槿根
拼音注音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
英文名
Root of Shrubalthe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木槿 落叶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mm,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mm,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cm,宽2-4cm,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花梗长4-14mm,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mm,宽1-2mm,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mm,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cm,花瓣倒卵形,长3.5-4.5cm,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cm;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mm,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分
木槿根皮含鞣质、粘液质。
药理作用
根与茎的乙醇浸液(用前配成乳浊液),在试管内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
性味
甘;凉
归经
肺;肾;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肠风;痢疾;肺痈;肠痈;痔疮肿痛;赤白带下;疥癣;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5g,鲜品50-10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2.《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3.《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4.《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5.《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6.《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木槿根
拼音注音
Mù Jǐn Gēn
别名
藩篱草根(《仁斋直指方》)。
出处
《纲目》
来源
锦葵科植物木槿的根。
性味
①《日华子本草》:"凉。"
②《纲目》:"甘,平,滑,无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咳嗽,肺痈,肠痈,肠风泻血,痔疮肿痛,白带,疥癣。
①《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②《滇南本草》:"枝、根:治疮痛。"
③《纲目》:"治亦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④《医林纂要》:"治肺痈,肠痈,能下行。"
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肺结核。"
⑥《南宁市药物志》:"根茎:清热止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外用:煎水熏洗。
复方
①治消渴:木槿根一、二两。水煎,代茶常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痔疮肿痛:藩篱草根煎汤,先熏后洗。(《仁斋直指方》)
③治水肿:鲜木槿根一两,灯心草一两。水煎,食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④治妇女白带:鲜木槿根一、二两,装入约一斤重的公鸡腹内(去肠杂并洗净),酌加开水炖二小时,饭前分二、三次吃完鸡肉和汁。(《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铜线草
- 巴豆霜
- 茅草叶
- 接骨草
- 景天三七根
- 铁落
- 龙须草
- 荚果蕨贯众
- 刺猬皮
- 苦檀子
- 鸡卵草
- 梭子蟹
- 乌蔹莓
- 草灵脂
- 盐肤木
- 铜棒锤
- 藏紫菀
- 金精石
- 千脚虫
- 黄葵
- 阴地蕨
- 红芋
- 光素馨
- 羌活鱼
- 管仲
- 兜兰
- 羊舌树
- 小麦苗
- 棕叶芦
- 壶卢秧
- 南瓜
- 金刚散
- 土大黄叶
- 薄叶黄芩
- 苦芥
- 小叶眼树莲
- 蚂蚁上树
- 敦盛草
- 射罔
- 龟血
- 猴樟
- 野棉花
- 交剪草
- 有柄石韦
- 土连翘
- 博落回
- 地柏
- 牛耳枫根
- 塔黄
- 湿生扁蕾
- 鹿皮
- 松树皮
- 葫芦藓
- 宜昌楼梯草
- 刺楸
- 蜂糖罐
- 陈火腿骨
- 梧桐白皮
- 文冠果
- 长管蝙蝠草
- 鹰不泊薳
- 鲤鱼脂
- 小球藻
- 细叶十大功劳
- 香胶木根皮
- 披针骨牌蕨
- 瘦风轮
- 臭梧桐花
- 脉耳草
- 矮脚南
- 风化硝
- 辣蓼草
- 鲨鱼心
- 炙红芪
- 黄荆
- 凤眼果
- 长隔距兰
- 木槿根
- 青酒缸根
- 蟹
- 昏鸡头
- 红帽顶
- 马比木
- 百药煎
- 祁州一枝蒿
- 马牙七
- 赤麻鸭
- 合掌消
- 九节风
- 节节草
- 紫阳花
- 天竺黄
- 寄居蟹
- 长春花
- 地锦草
- 苞叶木
- 草木王
- 金腰
- 豆腐泔水
- 黄皮果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