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涎
《中华本草》:黄颡鱼涎
拼音注音
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英文名
Yellow catfish saliva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黄颡鱼涎,翅下取之。
来源
药材基源: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分泌的粘液。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bagrus fulvidraco(Richardson)[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刮取其皮肤分泌的粘液,鲜用。
原形态
黄颡鱼,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背鳍1,6-7;不分枝鳍条成为硬棘,棘后缘有锯齿。胸鳍I,7,硬棘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为36-47个,后缘为11-16个。臀鳍21-25。脂鳍末端游离,较臀鳍短。体呈黄色,背部黑褐色,腹部为淡黄色,尾鳍分叉,上、下叶各有黑色的纵纹。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生活于江河、湖泊常见的1种底层鱼类。喜栖于有腐败物质的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食性广,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等流域。
性味
甘;平
归经
肺;肾经
功能主治
生津消渴。主消渴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剂,适量。
复方
治消渴饮水无度: 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 (《纲目》生津丸)
各家论述
《日用本草》:治消渴。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黄颡鱼涎
拼音注音
Huánɡ Sǎnɡ Yú Xián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鮠科动物黄颡鱼皮肤中分泌的粘液。
功能主治
《日用本草》:"治消渴。"
复方
治消渴饮水无度:黄颡鱼涎和青蛤粉、滑石末等分。丸梧子大,每粟米汤下三十丸。(《纲目》生津丸)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蛇王藤
- 满山红油
- 六道木
- 绵参
- 附地菜
- 长圆叶梾木枝叶
- 木豆
- 金丝藤
- 木耳
- 败毒草
- 金耳环
- 红帽顶
- 臭辣树
- 家麻树
- 茄子
- 石楠叶
- 岩石羊
- 白蒿
- 榧根皮
- 掉毛草
- 湖北贝母
- 七爪风
- 桑芽茶
- 大草蔻
- 西河柳
- 旋复花
- 水半夏
- 白千层
- 罗汉果叶
- 玳玳花
- 朝天罐
- 白仙茅
- 长春七
- 毛叶柿叶
- 小花清风藤根
- 野罂粟
- 云南双盾木
- 乳香
- 大瓦韦
- 鸭肫衣
- 漆树根
- 漏斗菜
- 秧鸡
- 硫黄
- 龙骨
- 白朱砂莲
- 半边藕
- 扁豆花
- 迎春花根
- 串铃草
- 繁缕
- 松叶防风叶
- 芙蓉根
- 光决明
- 月见草油
- 大刺儿菜
- 木槿皮
- 大薸
- 十三年花
- 陈仓米
- 樟梨子
- 蓝圆鲹
- 藜芦
- 蝙蝠藤
- 宽叶杜香
- 野猪黄
- 浮萍
- 鬼羽箭
- 荞麦
- 地柏树
- 番石榴子
- 黄花倒水莲
- 五香草
- 野兔骨
- 黄龙藤
- 猴接骨草
- 麻母
- 姊妹树
- 小果金花茶叶
- 长果荜茇
- 大铜钱菜
- 塌菜
- 草灵芝
- 马鬃
- 尖萼厚皮香
- 丝棉木叶
- 猕猴桃
- 翅柄铁线蕨
- 三花枪刀药根
- 双色龙胆
- 爵床
- 筋骨草
- 决明子
- 剑麻
- 假酸浆
- 江珧柱
- 假刺藤
- 龙船花根
- 香樟
- 五叶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