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黄连
《*辞典》:土黄连
拼音注音
Tǔ Huánɡ Lián
别名
鸡足黄连(《昆明药植调查报告》),三颗针(《四川常用中草药》)。
出处
《滇南本草》
来源
为小檗科植物九莲小檗或湖北小檗的根或茎叶。
原形态
①九莲小檗,又名:石妹刺(《滇南本草》),蚝猪刺。
常绿灌木,高至2米。小枝微有棱,幼时带黄色,次年黄灰色或黄褐色。小枝具刺,刺坚硬,3分叉,长1~3厘米。叶簇生;硬革质,窄椭圆形至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厘米,宽1~2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刺状锯齿,多少反卷,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网脉不显。花鲜黄色,15~30朵,簇生,花梗长5~20毫米;小苞片3,卵形或披针形;萼片6,2轮,外轮披针形,内轮卵圆形,较花瓣长;花瓣6,卵圆形,先端微凹;雄蕊6,与花瓣对生;雌蕊1,卵状矩圆形,子房上位,柱头无柄.浆果,卵状矩圆形,长约7~8毫米,蓝黑色,表面被白粉,有短而明显的宿存花柱。
生于低山丘陵地带。分布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②湖北小檗
叶窄披针形,长2~3厘米,宽8~11毫米,有波状刺锯齿。花3~10朵簇生。浆果卵圆形,长8~10毫米,柱头几无柄。
生于山地灌丛中。分布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性味
《滇南本草》:"味苦,性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小便。治腹泻,赤痢,火眼赤痛,齿龈肿痛,咽喉炎,热淋,痄腮,丹毒,湿疹。
①《滇南本草》:"泻小肠经实火,胃中实火,利小便。止热淋疼痛,牙根肿疼,咽喉痛,小儿乳蛾,痄腮。"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治目赤,亦痢,劳伤吐血,咽喉肿痛,腹泻,齿痛,耳心痛,跌打损伤红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2~3钱,茎叶1~2两。外用:乳汁泡点眼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暴亦火眼,肿胀疼痛:土黄连为太,泡人乳点之。(《滇南永草》)
②治急性肠胃炎,口腔咽喉炎,眼结膜炎:三颗针茎叶2两,煎水代茶饮。(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无名肿毒,丹毒,湿疹,烫伤,跌打瘀肿:三颗针根、茎适量,刮去租皮,切片焙干,研细末,水调敷;或用麻油、凡士林调成30%软膏,凉一薄层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胡桃青皮
- 花点草
- 阳雀花
- 芦叶
- 珍珠草
- 天山堇菜
- 枣槟榔
- 猕猴梨根
- 白叶刺根
- 倒根蓼
- 金挖耳根
- 药王茶
- 蛤仔
- 蟹爪兰
- 托里贝母
- 苕叶细辛
- 天麻子
- 头顶一朵花
- 枫香树根
- 红辣蓼
- 蚕茧草
- 百舌鸟
- 八角莲
- 猫眼睛
- 蓝胡麻草
- 泽泻
- 小鸦葱
- 野芝麻花
- 黑面叶
- 小青
- 马鬃参
- 鹅脚板
- 黄杨叶
- 小毛蓼
- 满天星
- 苹果
- 苔垢菜
- 木香子
- 山苏木
- 野棉花
- 深山不出头
- 莲房
- 松叶防风花
- 刀豆
- 向天蜈蚣
- 苦葵鸦葱
- 一把篾
- 刺楸
- 水黄杨木
- 仙环小皮伞
- 小接骨丹
- 姜叶三七
- 远志木蓝
- 万寿菊花
- 翻背白草
- 绛梨木根
- 野花椒根
- 小米口袋
- 毛贯众
- 刺萼悬钩子
- 披散糖芥
- 蔓胡颓子叶
- 秤钩风
- 獐耳细辛
- 斩龙剑
- 狗爪樟
- 蚂蚁上树
- 响铃豆
- 福建排草
- 穿石藤
- 盲肠草
- 西藏酸模
- 蜈蚣草根
- 细轴荛花
- 蟾酥
- 羊洪膻
- 细叶防风
- 灵香蒿
- 臭藿香
- 串铃草
- 回阳生
- 网脉橐吾
- 灵香草
- 顶果膜蕨
- 绵羊角
- 美脉藁本
- 老鼠脚迹
- 大九节铃
- 白胶香
- 球兰
- 毛脉酸模
- 倒生莲
- 瓮菜癀
- 滇竹根七
- 江南桤木
- 丁香根
- 小铜锤
- 黄水枝
- 黄花苜蓿
- 毛冬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