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竹茹
《中华本草》:刺竹茹
拼音注音
Cì Zhú Rú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砍取茎竿,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晒干。
原形态
高大竹类。竿高15-24m,直径8-15cm,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cm,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1、2节常于节下环生1圈灰白色绢毛;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其箨环上暂时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高大竹类。竿高15-24cm,直径8-15cm,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cm,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1、2节常于节下环生1圈灰白色绢毛;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其箨环上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单技,向下弯供,其上的小枝多短缩为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密刺丛,竿中上部分枝为3至数枚丛生。箨鞘迟落,革质,近底缘处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箨耳近相等,长圆形至倒卵形,有波状皱褶,腹面密被糙硬毛,边缘具繸毛;像舌高3-5mm,边缘齿裂并被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卵形。叶鞘近无毛,边缘一侧被短纤毛;耳叶不甚发达,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状或劲直的繸毛;叶舌高约0.5mm,先端斜截形,全线,被极短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12-16m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假小穗线状披外形,长达4cm,单生或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先出叶先端钝,脊上密被短纤毛;具芽胞片3-5片,狭三角形或近卵形,无毛;小穗含两性小花6-12朵;小穗轴节间长2-4mm,远离内稃的一面圆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则扁平而无毛,先端被短纤毛;颖常缺;外稃卵状长圆形,长5-9.5mm,先端钝急尖,多脉;内停通常稍长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3-5脉;鳞被3,不相等,倒卵形,长约1.4mm,边缘密生纤毛;花丝分离,花药先端钝;子房狭窄,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细长,被短硬毛,柱头3分,羽毛状。笋期5-6月,花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两岸或村落附近。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诸地。亦有栽培。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和胃降逆。主胃热呕吐;呃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鱼彭)鱼鳃
- 锈毛络石
- 珍珠绣球
- 独蕨萁
- 一枝旗
- 云南野当归
- 大豆黄卷
- 大半边旗
- 大花细辛
- 木薯
- 老鹤草
- 黄背草果
- 诃子叶
- 玉
- 盐匏藤果
- 石串莲
- 火油草
- 砂漏芦
- 活血连
- 连蕊茶
- 盐麸木花
- 盘龙参
- 鼠曲草
- 柏子仁
- 水翁根
- 紫荆桠
- 甜地丁
- 满天星
- 石鳖
- 山羊耳
- 火秧竻叶
- 绛梨木叶
- 钓杆柴
- 火麻仁
- 菰米
- 云实
- 红牛尾七
- 山岗荚
- 罗裙带
- 猪毛针
- 蚌壳草
- 竹叶椒
- 泽泻叶
- 山胡椒叶
- 箭刀草
- 豹子眼睛花
- 蜀五加
- 鸡屎树
- 长梗郁李
- 梓实
- 西桦
- 海岛苎麻叶
- 海桐树
- 牛藤果
- 红蓝地花
- 蜀葵苗
- 标杆花
- 蜀葵子
- 枳椇木皮
- 豆油
- 甜瓜根
- 皂荚子
- 栀子根
- 花生油
- 甘青雪莲花
- 花叶狗牙七
- 波罗蜜树液
- 菊三七
- 藤三七
- 花红叶
- 皂荚根皮
- 刺鸭脚木
- 半截叶
- 光叶海桐叶
- 横经席叶
- 桐子花
- 屎咕咕
- 山羊角
- 莙荙子
- 中国繁缕
- 吹风散
- 火棘
- 树葫芦
- 垂珠花
- 灰树花
- 猴闼子
- 刺榆叶
- 灰绿水苎麻
- 刺榆皮
- 垂丝海棠
- 山东肿足蕨
- 海茄子
- 山水芹菜
- 山油柑叶
- 还筒子
- 环纹苦乳菇
- 刺梨叶
- 石斑鱼
- 茳芒
- 刺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