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竹茹
《中华本草》:刺竹茹
拼音注音
Cì Zhú Rú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车简竹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砍取茎竿,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晒干。
原形态
高大竹类。竿高15-24m,直径8-15cm,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cm,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1、2节常于节下环生1圈灰白色绢毛;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其箨环上暂时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高大竹类。竿高15-24cm,直径8-15cm,尾梢略弯;节间长20-26cm,常光滑无毛,惟其基部1、2节常于节下环生1圈灰白色绢毛;节处稍突起,解箨后在其箨环上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节上即开始,竿下部的为单技,向下弯供,其上的小枝多短缩为硬刺,且相互交织而成密刺丛,竿中上部分枝为3至数枚丛生。箨鞘迟落,革质,近底缘处密生暗棕色刺毛,先端近截形;箨耳近相等,长圆形至倒卵形,有波状皱褶,腹面密被糙硬毛,边缘具繸毛;像舌高3-5mm,边缘齿裂并被流苏状毛;箨片直立或外展,卵形。叶鞘近无毛,边缘一侧被短纤毛;耳叶不甚发达,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状或劲直的繸毛;叶舌高约0.5mm,先端斜截形,全线,被极短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7-17cm,宽12-16mm,先端渐尖,基部近圆形。假小穗线状披外形,长达4cm,单生或数枚簇生于花枝各节;先出叶先端钝,脊上密被短纤毛;具芽胞片3-5片,狭三角形或近卵形,无毛;小穗含两性小花6-12朵;小穗轴节间长2-4mm,远离内稃的一面圆拱而被白毛,另一面则扁平而无毛,先端被短纤毛;颖常缺;外稃卵状长圆形,长5-9.5mm,先端钝急尖,多脉;内停通常稍长于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纤毛,脊间3-5脉;鳞被3,不相等,倒卵形,长约1.4mm,边缘密生纤毛;花丝分离,花药先端钝;子房狭窄,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花柱细长,被短硬毛,柱头3分,羽毛状。笋期5-6月,花期8-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流两岸或村落附近。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诸地。亦有栽培。
性味
微苦;凉
功能主治
清热和胃降逆。主胃热呕吐;呃逆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兰花
- 罗裙带
- 黄秦艽
- 青头雀
- 扁担藤
- 野火绳
- 密蒙花
- 秋木瓜
- 五脉山黧豆
- 刺糖
- 沙糖木
- 白梅
- 醋
- 叶下珠
- 凤尾兰
- 土田七
- 岩五加
- 马刀
- 紫鸭跖草
- 牛屎树
- 毛柴胡
- 八股绳
- 铁浆
- 黄菀
- 石菖蒲
- 茅瓜叶
- 绿矾
- 黄桷根
- 蒙自虎耳草
- 荷梗
- 丽子藤
- 石血
- 蛤仔
- 砂漏芦根
- 三角泡
- 黄根
- 薅田藨根
- 鳖甲胶
- 尾叶山柑
- 白花穿心莲
- 柏枝节
- 黄樟
- 香蕉弄蝶
- 冷饭果
- 白石脂
- 华山矾根
- 豆角柴
- 馒头蟹
- 崖松
- 藿香
- 长尾复叶耳蕨
- 白芥子
- 野火球
- 白花蛇
- 水苦荬果实
- 赤地榆
- 白牛膝
- 大风药叶
- 狗爪樟皮
- 小叶黑面叶
- 毛赪桐
- 刺萆薢
- 藏鮡骨
- 碎米荠
- 水芦荻根
- 窄叶鼠李
- 雷公七
- 溪黄草
- 莿(木冬)
- 电灯花
- 笔罗子
- 水冬瓜根
- 连翘
- 月桂子
- 多花猕猴桃根
- 钱针万线草
- 串珠耳叶苔
- 烟管蓟
- 癞皮根
- 葛叶
- 都咸子
- 刺玫花
- 石楠
- 地骷髅
- 皂荚
- 驴乳
- 九牛造茎叶
- 井边茜
- 青杠膏
- 离根香
- 棘胸蛙
- 轮叶铃子香
- 多齿蹄盖蕨
- 细叶七星剑
- 姜叶三七
- 披针叶兔耳风
- 接筋草
- 鸡血
- 荷叶
- 中华水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