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草
《中华本草》:虎尾草
拼音注音
Hǔ Wěi Cǎo
别名
水苏麻、沙虫药、荷麻根、大马鞭梢、大麻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萼香共菜的叶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eriocalys(Dunn)Hara[Plectranthus eriocalyx Dun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毛萼香茶菜,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0.5-3m。具匍匐茎。茎钝四棱形,具浅槽,常带紫红色,密被贴生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6-5cm;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针形,长2.5-18cm,宽0.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骤然鸾生命上延至叶柄上部微柔毛。穗状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长2.5-35cm,到外密被白色卷曲短柔毛,由密集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花序梗长约2mm,最初被白色绵毛,以后渐变少毛;萼齿5,卵形,近相等,长约为花萼长之1/3,果时花萼直立,增大,长约4mm;花冠淡紫或紫色,长6-7mm,外面被疏柔毛,冠筒基部具浅囊状突起;雄蕊4,内藏;花柱有时略伸出。小坚果卵形,极小,污黄色。花期7-11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阳处,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部、四川西部、贵州、南部、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茎叶含毛萼甲素、乙素(eriocalyxin A、B),毛萼晶(maoecrystal)A、B、C、D、E、F、G,棕榈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 ursolic acid)以及毛萼晶(maoecrystal)I、J、K,香茶菜甙(rabdoside)1,2。
药理作用
虎尾草总提取物以2smg/kg给家兔静脉注射,有明显而短暂的降压作用。总提取物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高钾所致离体兔主动脉条收缩,IC50分别为112.2±13.6μg/ml、82.15±13.2μg/ml,并表现明显的量效关系;3×10(-4)g/ml总提取物使去甲肾上腺素对兔主动脉条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且最大反应受到抑制总提取物对去甲肾上腺素及高钾所致的肺动脉及肠系膜动脉条收缩均有解痉作用。总提取物能拮抗5-羟色胺及高钾所致牛脑基底动脉条收缩,IC50分别为51.08±8.5μg/ml、40.05±10.6μg/ml。水苏麻根提取物对组胺或高钾去极化后Ca2诱发的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量效曲线表明该提取物呈非竞争性拮抗作用。在无Ca2液中该提取物类似罂粟碱,能抑制胺诱发的结肠收缩。说明水苏麻对结肠细胞内Ca2所致收缩有明湿抑制作用,对细胞外Ca2所致收缩无明显影响。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杀虫。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泻痢腹痛;疝气;脚气;痈疮肿毒;刀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绒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雨久花
- 倒吊笔叶
- 甘菊花露
- 大花糙苏
- 野鸦椿根
- 冬葵叶
- 银紫丹参
- 野茄树
- 筀笋
- 大箭
- 丁萝卜
- 东莨菪
- 断线蕨
- 白萆薢
- 断节参
- 大头陈
- 白酒草
- 虎掌草叶
- 百味参
- 狗血
- 大浮萍
- 白金果榄
- 银朱
- 蛤蜊肉
- 谷木
- 荷苞花
- 大画眉草花
- 瓜蒌子
- 到老嫩
- 大果巴戟
- 鹰不扑
- 大理菊
- 独活
- 甘露子
- 淡竹叶
- 荷叶
- 灯蛾
- 白豆蔻
- 倒挂草
- 兜兰
- 滇南寄生
- 独脚乌桕
- 白豆
- 白豆蔻壳
- 野花椒根
- 白草莓
- 对虾
- 倒触伞
- 狗蹄
- 野花椒叶
- 鸭儿芹根
- 甘青铁线莲
- 大花美人蕉
- 杜鹃花
- 滇羌活
- 茴香茎叶
- 冠唇花
- 倒赤伞
- 滇獐牙菜
- 甘蔗皮
- 蛤蜊
- 大蛇药
- 代赭石
- 对叶林根
- 倒钩刺
- 薅田藨根
- 大苞甲跖草
- 野酒花
- 东北雷公藤
- 鱼眼草根
- 山半夏
- 刀豆
- 刀豆壳
- 花苜蓿
- 大红菇
- 虎刺
- 白草
- 虎耳还魂草
- 甘青青兰
- 光叶石楠
- 公鸡头叶
- 大黑头草
- 釜脐墨
- 倒生莲
- 鸭皂树皮
- 大果琉璃草
- 菰根
- 葛花
- 花酸苔
- 公英叶风毛菊
- 葫芦七
- 虎尾轮
- 野鸦椿子
- 蜂蜡
- 甘草头
- 甘蕉根
- 花拐藤根
- 大昏头鸡
- 白透骨消
- 倒卵叶五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