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草
《中华本草》:虎尾草
拼音注音
Hǔ Wěi Cǎo
别名
水苏麻、沙虫药、荷麻根、大马鞭梢、大麻根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毛萼香共菜的叶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eriocalys(Dunn)Hara[Plectranthus eriocalyx Dunn]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毛萼香茶菜,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0.5-3m。具匍匐茎。茎钝四棱形,具浅槽,常带紫红色,密被贴生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6-5cm;叶片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针形,长2.5-18cm,宽0.8-6.5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骤然鸾生命上延至叶柄上部微柔毛。穗状圆锥花序顶生及腋生,长2.5-35cm,到外密被白色卷曲短柔毛,由密集多花的聚伞花序组成,花序梗长约2mm,最初被白色绵毛,以后渐变少毛;萼齿5,卵形,近相等,长约为花萼长之1/3,果时花萼直立,增大,长约4mm;花冠淡紫或紫色,长6-7mm,外面被疏柔毛,冠筒基部具浅囊状突起;雄蕊4,内藏;花柱有时略伸出。小坚果卵形,极小,污黄色。花期7-11月,果期11-12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阳处,灌丛中。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部、四川西部、贵州、南部、云南等地。
化学成分
茎叶含毛萼甲素、乙素(eriocalyxin A、B),毛萼晶(maoecrystal)A、B、C、D、E、F、G,棕榈酸(palmit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果酸(ursolic acid),2α-羟基熊果酸(2α-hydroxy ursolic acid)以及毛萼晶(maoecrystal)I、J、K,香茶菜甙(rabdoside)1,2。
药理作用
虎尾草总提取物以2smg/kg给家兔静脉注射,有明显而短暂的降压作用。总提取物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高钾所致离体兔主动脉条收缩,IC50分别为112.2±13.6μg/ml、82.15±13.2μg/ml,并表现明显的量效关系;3×10(-4)g/ml总提取物使去甲肾上腺素对兔主动脉条的量效曲线非平行右移,且最大反应受到抑制总提取物对去甲肾上腺素及高钾所致的肺动脉及肠系膜动脉条收缩均有解痉作用。总提取物能拮抗5-羟色胺及高钾所致牛脑基底动脉条收缩,IC50分别为51.08±8.5μg/ml、40.05±10.6μg/ml。水苏麻根提取物对组胺或高钾去极化后Ca2诱发的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量效曲线表明该提取物呈非竞争性拮抗作用。在无Ca2液中该提取物类似罂粟碱,能抑制胺诱发的结肠收缩。说明水苏麻对结肠细胞内Ca2所致收缩有明湿抑制作用,对细胞外Ca2所致收缩无明显影响。
性味
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解毒杀虫。主感冒头痛;风湿痹痛;泻痢腹痛;疝气;脚气;痈疮肿毒;刀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捣绒敷。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岩冬菜
- 密花轮环藤
- 西南槐树
- 太白参
- 六叶龙胆
- 琴叶榕
- 浮小麦
- 毡盖木耳
- 丽春花果实
- 毛莲蒿
- 苏铁果
- 雷丸
- 水竹叶
- 土麦冬
- 南瓜七
- 楮叶
- 狗牙根
- 芡实
- 巴豆油
- 苹果叶
- 大尾摇
- 海狸香
- 蒙古马兰
- 马齿苋子
- 毛车藤
- 山姜
- 散血丹
- 茺蔚子
- 长春花
- 水狗子
- 木鳖子
- 竹节七
- 南五味子
- 驴断肠
- 卤碱
- 干檀香
- 蚂蚁花根
- 大麦秸
- 调羹树
- 京大戟
- 狭叶垂头菊
- 过山风
- 多裂委陵菜
- 米饭花果
- 九翅豆蔻
- 朴树
- 量天尺花
- 藜芦
- 地麻黄
- 菊花参
- 赪桐叶
- 安徽小檗
- 老鹤草
- 芦荟叶
- 黄芫花
- 吹云草
- 刺叶楤木
- 刺叶苏铁
- 刺龙牙
- 刺果藤
- 刺玫果
- 多穗蓼
- 刺通草
- 四季素馨花
- 吹火筒
- 垂果大蒜芥
- 垂盆草
- 冲天伞
- 刺梨
- 刺玫花
- 刺芫荽
- 刺鸭脚木
- 垂丝海棠
- 刺桐叶
- 刺梨叶
- 刺梨花
- 川楝子
- 刺黄连
- 侧子
- 刺山茶果
- 刺萼悬钩子
- 刺莓果
- 丛毛榕根
- 刺果卫矛
- 刺果藤仲
- 刺楸树皮
- 刺瓜米草
- 刺郎果
- 刺三甲
- 刺梨子
- 刺针草
- 刺五加
- 刺山茶根皮
- 牛白藤根
- 刺栗子
- 刺黄柏
- 参条
- 刺海松
- 刺苞南蛇藤
- 刺苞南蛇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