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牡丹
《中华本草》:草牡丹
拼音注音
Cǎo Mǔ Dān
别名
牡丹藤
英文名
Root or stem of Tube Clematis
出处
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大叶铁线莲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C.heracleifolia DC.var.ichangensis Rehd.et Wils.]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晒干。
原形态
大叶铁线莲,基部木质。高0.3-1m。主根粗大,表面棕黄色。茎粗壮,纵条纹明显,密生白色糙绒毛。叶对生,三出复叶,长达30cm;叶柄长4.5-15cm,被毛;小叶片亚革质或厚纸质,宽卵形、卵圆形或近圆形,长6-13cm,宽4-10cm,先端短尖头,上面暗绿色,近无毛,下面有曲柔毛,脉上尤多;顶生小叶柄长,侧生小叶柄短。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粗壮,有白色糙绒毛,每花下有一个线状披针形苞片;花杂性,两性花与雄花异株;花直径2-3cm;萼片4,蓝紫色,窄长圆形或宽线形,长1.5-2cm,宽约5mm,先端常反卷,下半部靠合管状,外面有白色厚绢状短柔毛,内面无毛,边缘密生白色绒毛;花瓣无;春蕊多长柔毛;心皮多数,有的白色绢毛。瘦果卵形,长约4mm,红棕色,有短柔毛,宿存花柱羽毛状,长达3cm。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沟谷、路旁或林边。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湖北、湖南。
形状
性状鉴别,根粗大,木质化;表面棕黄色。茎圆柱形,多切成段直径5-8mm,下段茎木化,上段茎草质,黄绿或绿褐色,具纵棱。叶对生,完整叶为三出复叶,先端小叶较大,宽卵形,长宽均6-13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不分裂或3浅裂,边缘有粗锯齿,具柄;侧生小叶近无柄,较小。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梗粗壮有白色糙毛,花淡蓝色。气微,味微苦。
性味
味辛;甘;苦;性微温
归经
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止泻痢;消痈肿。主风湿性关节痛;腹泻;痢疾;结核性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泡酒。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临床应用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手足关节痛风。牡丹藤三斤,切细,加红、白牛膝各一两,钻地风(五加科杞李参)二两,五加皮、红糖、红枣各半斤,浸入十斤烧酒内,密封一个月后,每天早、晚饭前按量各服一次。
摘录
《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草牡丹
拼音注音
Cǎo Mǔ Dān
别名
牡丹藤
来源
毛茛科铁线莲属植物大叶铁线莲Clematis heracleifolia DC.,以全株入药。夏秋采,切段晒干。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用于肠炎,痢疾,风湿关节肿痛;外用治疮疖肿毒,结核性溃疡、瘘管。
用法用量
3~6钱。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泥鳅滑液
- 柳叶鬼针草
- 红枫荷
- 长柄车前蕨
- 九子连环草
- 栗柄金粉蕨
- 桑黄
- 虫牙药
- 阿里红
- 川芎
- 荩草
- 刺五加
- 大阳关
- 多花八角莲
- 台蘑
- 盆架树
- 两指剑
- 驴乳
- 马尿烧
- 蚺蛇膏
- 大头狗
- 地沙
- 茅草叶
- 红紫苏
- 绵三七
- 升麻
- 石彭子
- 五月茶
- 桃南瓜
- 鱼胆草
- 仰天钟
- 藤商陆
- 纤齿卫矛
- 羊胎
- 小酒饼花
- 血人参
- 百草霜
- 小红袍
- 银牙莲
- 地黄花
- 牛鼻
- 猴楠
- 松节油
- 石南实
- 打箭菊
- 刺鸭脚木
- 牛筋果
- 对叶草
- 西桦
- 牛尾参
- 石蔓藤
- 馒头蟹
- 茶子饼
- 桂木根
- 土远志
- 披麻草根
- 山野豌豆
- 石龙芮
- 鸮
- 血散薯
- 石枫药
- 红楠
- 猪髓
- 金兰
- 大叶香薷
- 野芋实
- 核桃楸皮
- 松萝
- 双肾子
- 油茶花
- 大叶凤仙花
- 山海螺
- 香水塔花
- 李根皮
- 小叶桑根
- 梵天花
- 岩莴苣
- 荡皮参
- 长松
- 山棯根
- 一口红
- 鱼鳞菜
- 细叶卷柏
- 蜘蛛草
- 武靴藤
- 蕨
- 红丝线
- 凤眼果
- 夏天无
- 明萼草
- 白云花根
- 鼠李
- 地胆草
- 马唐
- 麻油
- 椴叶独活
- 甘青铁线莲
- 篱天剑
- 大山黧豆
- 猪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