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紫菀
《中华本草》:藏紫菀
拼音注音
Cánɡ Zǐ Wǎn
别名
青菀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缘毛紫菀的头状花序或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souliei Franch.采收和储藏:5-7月开花期采收头状花,阴干;春、秋季挖根,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原形态
缘毛紫菀 多年生草本,高5-45cm。根茎粗壮。花茎单一,紫色,有比值棱,被疏或密的白色长粗毛。基生叶莲座状,叶片缘绿色,长圆状匙形或倒披针形,长2-7cm,先端钝或尖,基部渐狭呈宽翅状叶柄,全缘;下部叶及上部叶长圆状线形,长1.5-3cm,宽0.1-0.3cm,全部叶两被疏毛,有白长缘毛,中脉在下面凸起,有离基三出脉。头状花序顶生,径3.5-4.2cm,总苞半球形,径1.2-2cm,黄绿色,总苞片3层,近等长或外层稍短,线状、稀匙状长圆形,下部革质,上部草质,外面几无毛,或沿中脉及边缘有白色柔毛;舌状花30-50个,管部长1.5-2mm,舌片蓝紫色,长圆状线形,长12-23mm,宽2-3mm;管状花多数,密集,鲜黄色,长3.5-5mm,管部长1.2-2mm,有短毛,先端5裂,裂片长1.5mm;花柱附片长1mm;冠毛1层,紫短色,长0.8-2mm,密生白色粗毛。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4000m的高山针叶体外缘、灌丛及山坡草地或河滩草坝。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形状
性状鉴别 花序皱缩成团;有时小花散攻露出花盘;花盘短圆锥形,着生管状花的萼管群残基,排列整齐。总苞半于形,直径1.2-2cm,黄绿色;总苞片3层,近等长,长6-10mm,宽1-2mm,条状披针形,先端尖,具白色长缘毛;舌状花雌性,舌片细长,皱缩,紫色至紫蓝色或灰紫色;舌状花雌性,舌片细长,皱缩,紫色至紫蓝色或灰紫色,长1.5-2.5cm,宽约1mm,柱头2裂;管状花两性,黄色,雄蕊5,聚药;雌蕊1,柱头2裂,披针形,其上簇生黄色长柔毛,子房下位,冠毛1层,淡灰黄色或紫褐色,与管白色糙毛。气香,味淡。[br]以花冠蓝紫色、气香者为佳。[br]显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黄色,微带紫色。花粉粒棕黄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35-39μm,具3孔沟,外表具刺状突起,极面每裂片5-6刺,中部有疣状突起。冠毛碎片,为多细胞组成的毛状物,胞壁稍厚,具纹孔,顶端渐尖呈刺状。非腺毛众多,由14-18个细胞组成,顶端细胞细长,多偏于一侧,基部细胞1-2列。柱头碎片,表皮细胞呈楔槌关、钝圆形绒毛状突起。子房完整,不易粉碎,呈深黄棕色。花粉囊碎片,细胞内壁呈长方形、类方形、类多角形胞壁增厚。舌状花冠下表皮细胞长方形,壁薄,胞壁细齿状。苞片下表皮细胞碎片长方形,气孔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4-5个。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主流行性感冒;气管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摘录
《中华本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川桐皮
- 穿地龙
- 臭菘叶
- 草鞋青
- 苦蘵果实
- 石菖蒲花
- 箭杆七
- 金星草
- 鞭叶耳蕨
- 丝瓜叶
- 实葫芦
- 楮实
- 鸡脚草乌
- 茶叶
- 藏荆芥
- 垂花胡枝子
- 菜板
- 樗叶花椒
- 穿肠草
- 翠鸟
- 臭辣树
- 草地早熟禾
- 慈乌
- 春尖油
- 船盔乌头
- 石莲子
- 茶花
- 草藤乌
- 草豆蔻
- 莼
- 葱汁
- 春不见
- 柴胡
- 橙子皮
- 草灵脂
- 草菇
- 川西小黄菊
- 川麻黄
- 菜头肾
- 柴厚朴
- 蛏肉
- 秤杆升麻
- 穿耳菝葜
- 川白苞芹
- 菜豆树
- 豺皮
- 赤小豆
- 穿破石
- 糙叶树
- 臭山羊
- 川明参
- 草血竭
- 楮实子
- 残槁蔃
- 秤钩风
- 穿石藤
- 臭冷杉
- 莿(木冬)
- 朝鲜崖柏
- 蛏壳
- 楮头红
- 秤杆草
- 粗皮松萝
- 苍白秤钩风
- 草蚂蚱莲
- 川防风
- 藏茴香
- 楮树白皮
- 宜梧
- 糙叶五加
- 翅柄蓼
- 臭菘
- 草地黄芩
- 椿白皮
- 茶油
- 草蜘蛛
- 莼菜
- 脆骨风
- 草本三角枫
- 草金杉
- 葱白
- 蝉翼藤
- 常山
- 常春油麻藤
- 豉虫
- 粗皮蛙
- 臭茉莉叶
- 崇澍蕨
- 雪猪肉
- 粗叶悬钩子
- 臭李皮
- 杨梅根
- 臭黄荆
- 沉香
- 粗叶木
- 粗榧子
- 翅子木
- 臭牡丹
- 臭牡丹根
- 臭黄荆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