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藤
《*辞典》:番薯藤
拼音注音
Fān Shǔ Ténɡ
别名
红苕藤、番苕藤(《四川中药志》)。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旋花科植物番薯的茎叶。
药理作用
叶子含胰岛素样成分,口服1克相当于440单位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效价加倍。菲律宾人用此植物治糖尿病有些效果。
由人工感染而患黑腐病的番薯,从其中分离出一种挥发油,可分为5个部分,其中之一有苦味,是酮类,此酮及另一成分对动物有较强毒性,在蚯蚓试验中,这两部分的驱虫作用大于山道年,其他3个部分效果较差。
植物的某些部分含氢氰酸,曾有大量服用根芽或茎的嫩头等引起中毒死亡的报告。
性味
《四川中药志》:"性微凉,味甘涩,无毒。"
功能主治
治吐泻,便血,血崩,乳汁不通,痈疮。
①《本草求原》:"敷虫蚊伤,并痈肿毒痛,毒箭,同盐捣汁涂蜂螫。"
②《岭南采药录》:"治蛇虎咬,舌肿,霍乱抽筋。"
③《四川中药志》:"通乳汁,溃痈疮,排脓。治妇人乳汁不通,痈疮久不溃脓,大便中带血及红崩、腹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8钱。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热天吐泻:红苕藤煎水服。(《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②治红崩:红苕藤兑甜酒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妇人乳少:番薯叶六两,和猪腩肉煎汤尽量饮之。(《岭南采药录》)
④治面疔:番薯叶一两,金丝蜘蛛一只,黄糖少许。捣烂敷。(《岭南草药志》)
⑤治对口疮:番薯叶、虾酱各适量,共捣烂敷。(《岭南草药志》)
⑥治蛇咬:红苕藤尖一把。捣敷。(《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⑦治狂狗咬伤:生番薯叶和黄糖共捣烂贴,每日换二次,连贴数天。(《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
引产:取离块根约20厘米的番薯藤嫩茎,选取软、粗、肥的茎段,长约10~20厘米,去枝叶,浸在75%酒精中消毒后,用无菌纱布揩干即可使用。按妇科操作常规,将消毒后的番薯藤1~2条插入官腔(宫口宽的插2条,1条插至宫腔,1条插至宫颈),然后在阴道塞入纱布球,以防番薯藤过早脱出。插入2天未娩出的,可再插1次。观察147例,年龄在19~48岁,有初孕妇,也有多孕妇;妊娠月数多数为4~6个月,部分为死胎。结果134例(其中15例因胎盘剥离不全需行刮宫或人工剥离胎盘)自然娩出(91.1%),10例加滴催产素(6.8%),无效3例(2.1%)。娩出时间最快的7小时10分,慢的8~10天。上药后仅少数有发热,流血也不多,未见其他副作用,但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常规,以防感染。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峨眉耳蕨
- 峨眉香科
- 峨参叶
- 耳水苋
- 榧枝叶
- 粉菝葜
- 饿蚂蝗
- 楮茎
- 佛手柑根
- 狐头
- 覆盆子
- 鄂西粗筒苣苔
- 鹗骨
- 川素馨
- 方蟹
- 猫肉
- 蜂蝇
- 鹅胆
- 樗叶
- 浮小麦
- 福参
- 洋芋
- 扶桑金星蕨
- 枫香树叶
- 鹅脚木叶
- 鹅观草
- 扶桑
- 鹅毛
- 发菜
- 淫羊藿根
- 罂粟壳
- 粪鬼伞
- 方儿茶
- 春花胡枝子
- 鄂豆根
- 砗磲肉
- 岩泽兰
- 白苏子油
- 锦地罗
- 马缨杜鹃
- 大画眉草
- 川明参
- 蝮蛇胆
- 残槁蔃
- 地浆
- 蜂蜜
- 土桂皮
- 通泉草
- 鹅骨梢
- 伏毛山豆根
- 枫香树皮
- 粉叶地锦
- 木蜡树叶
- 凤尾搜山虎
- 匐地风毛菊
- 粉绿益母草
- 粉背蕨
- 肥皂荚
- 蝮蛇皮
- 焰爵床
- 鹅首马先蒿
- 凤尾贯众
- 分心木
- 扶桑根
- 番石榴干
- 羊耳朵叶
- 羊肌藤
- 番石榴
- 茯神
- 春不见
- 玉带根
- 鹅掌上黄皮
- 凤仙根
- 粉条儿菜
- 鹅腿骨
- 蜂蜜树
- 江南玄胡
- 峨眉黄芩
- 凤尾铁角蕨
- 峨嵋耳蕨
- 小草
- 二郎剑
- 青刺尖
- 扶栘木皮
- 白朱砂莲
- 鄂西天胡荽
- 小金钱草
- 朝鲜当归
- 枫香脂
- 炮仗筒
- 胡萝卜叶
- 复叶葡萄叶
- 鹅脚板根
- 桃金娘
- 香堇菜
- 慈竹气笋
- 蝮蛇蜕皮
- 蝮蛇脂
- 鹅肠草
- 肥荚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