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黄瓜
《中华本草》:野黄瓜
拼音注音
Yě Huánɡ Guā
英文名
Herb of Farges Dichocarpum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纵肋人字果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chocarpum fargesii(Franch.) W.T Wang et Hsiao[Isopyrum fargesii Franch.]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
原形态
纵肋人字果,多年生草本。高14-35cm,无毛。根状茎粗,生多数须根。茎中部以上分枝。叶基生和茎生;基生叶柄长3-8cm,基部具鞘;茎生叶柄长1.2-4.2cm;叶为一回三出复叶,中央指片肾形或扇形,长5-12mm,宽7-16mm,先端具5浅牙齿,齿顶微凹,叶脉明显,侧生指片斜卵形,具2枚不等大的小叶,上方小叶斜倒卵形,长6-14mm,宽4-10mm,下方小叶卵圆形,长、宽约5-9mm;茎生叶似基生叶,较小,对生。花小,直径6-7.5mm;苞片3全裂;花梗细,长1-3.5cm;花两性,萼片5,花瓣状,白色,倒卵状椭圆形,长4-5mm,先端钝;花瓣5,金黄色,长2-2.5mm,瓣片近圆形,中部合生成漏斗状,先端近平截或近圆形,下面有细长的爪;雄蕊10,花药黄白色,长约0.3mm,花丝长3-4mm;心皮2,基部合生。蓇葖果2,长1.2-1.5cm,叉状分开,喙极短不明显,种子约9颗,椭圆形,长1.5-1.8mm,具纵肋。花期5-6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600m的山谷阴湿处。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贵州。
性味
味微甘;苦;性凉
归经
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清热明目。主消化不良;风火赤眼;无名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1.治消化不良:野黄瓜五钱至一两。偎水当茶饮。2.治火眼:野黄瓜捣绒,敷眼部。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野黄瓜
拼音注音
Yě Huánɡ Guā
别名
家莫里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纵肋人字果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厘米左右。根须状。茎纤细,柔软。基生叶有长柄,三出复叶,中心叶片较大,梗较长,两侧的梗又分枝,有小叶2~5;茎上部分枝处有2个复叶,每复叶有小叶3~5;小叶片扇形,先端有圆缺刻,基部楔形,全缘。花白色,单生于纤细的花梗上。蓇葖果2,人字开展,有种子数枚。
生境分布
生于湿地草丛中。分布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甘肃。
性味
性平,味微甘。
功能主治
健脾益胃,清热明目。
复方
①治消化不良:野黄瓜五钱至一两。煨水当茶饮。
②治火眼:野黄瓜捣绒,敷眼部。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狗脑
- 光叶地不容
- 荷秋藤
- 大种半边莲
- 野苦梨
- 倒罐子根
- 风车藤
- 瓜蒌皮
- 花唐松草
- 淡花当药
- 罐子草
- 肝风草
- 菰
- 大种鹅儿肠
- 花姬蛙
- 芥蓝
- 光果南蛇藤
- 公母草
- 葫芦叶
- 葫芦茶根
- 大脖子药
- 虎斑游蛇
- 阳遂足
- 倒心叶桃叶珊瑚
- 狗爪豆
- 带叶报春花
- 瓜蒌
- 花蚁虫
- 露兜竻蔃
- 赤楠蒲桃叶
- 野花生
- 银锁匙
- 大麻漆
- 刀口药
- 伽喃香
- 大狗尾草
- 野菊
- 白附子
- 银杏叶
- 倒扣草
- 冬瓜叶
- 荷叶蒂
- 阳桃花
- 阴蚼
- 覆盆子叶
- 光叶山黄麻
- 糕菜
- 滇山茶
- 关公须
- 独脚金
- 白饭树
- 东方狗脊
- 倒吊笔
- 狗狗秧
- 风寒草
- 杜梨
- 滇列当
- 野苏麻
- 虎肉
- 银牙莲
- 丁癸草根
- 丁香罗勒
- 狗屎花根
- 花脸细辛
- 点头菊
- 倒挂金钩
- 杜鹃
- 岗柃叶
- 大苞芹
- 白铃子
- 光刺长突球
- 滇茜草
- 白辣蓼
- 当归藤
- 冬菇
- 荷叶金钱
- 白茅针
- 大苞叶千斤拔叶
- 百蕊草根
- 百部还魂
- 光头稗子
- 滇白药子
- 白补药
- 风箱树花
- 冬葵果
- 滇丹参
- 光杆琼
- 光石韦
- 滇常山花
- 荭草花
- 虎耳草
- 银老梅
- 鱼油
- 弹裂碎米荠
- 光棍草
- 荷蒂
- 大芒萁
- 野马肉
- 大金刀
- 阴地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