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
《中华本草》:银鱼
拼音注音
Yín Yú
别名
王余、鲙残鱼、银条鱼、
英文名
Noodlefish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银鱼科动物太湖新银鱼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osalanx tankankeii taihuensis采收和储藏:3-5月捕捞,捕后,洗净,鲜用,亦可晒干或烘干,或加工成鱼干。
原形态
太湖新银鱼,体长约70-80mm,头扁平。吻短钝,口小,下颌略长,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下颌前端及腭骨均无齿。背鳍II。12-14。脂鳍小,臀鳍III,21-24。生活时全体透明,从头的背后可清楚地看见脑的形状,死后华丽乳白色,名鳍较透明,无色,体侧每边沿腹面各有一行黑色小点。
生境分布
主要分布于江苏太湖及沿长中下游的许多湖泊内。
化学成分
食部100g含:水分89g,蛋白质8.2g,脂肪0.3g,碳水化物1.4g,灰分1.0g;钙258mg,磷102mg,铁0.5mg,硫胺素0.01mg,核黄素0.05mg,尼克酸0.2mg。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
补虚;润肺;健胃。主营养不良;咳嗽;脾虚泄泻;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
注意
姚可成《食物本草》:“水晶鱼,不可多食,动湿生疮。”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银鱼
拼音注音
Yín Yú
别名
王余(《尔雅》郭璞注),蛤残鱼(《尔雅翼》),银条鱼(《日用本草》),面条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大银鱼(《鱼类分类学》)。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银鱼科动物银鱼的全体。
原形态
体细长,近圆简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
生活于近海,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
生境分布
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长江口崇明等地为多。
化学成分
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9克,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物1.4克,灰分1.0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05毫克,尼克酸0.2毫克。
性味
《日用本草》:"味甘,平,无毒。"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能主治
补虚,健胃,益肺,利水。
①《日用本草》:"宽中健胃,合生姜作羹佳。"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利水,润肺,止咳。"
③《医林纂要》:"补肺清金,滋阴,补虚劳。"
④《随息居饮食谱》:"养胃阴,和经脉。"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橘饼
- 披散糖芥
- 普贤菜
- 阳雀花
- 泡桐果
- 野菊花
- 野辣蓼
- 尖叶铁扫帚
- 尖尾风
- 阳遂足
- 阴香叶
- 榉树
- 帕梯果
- 披散糖荠
- 披针叶卫矛
- 野荔枝果
- 野薴麻
- 寄居蟹
- 建神曲
- 救军粮叶
- 啤酒花
- 普洱茶膏
- 夹蛇龟肉
- 姜露
- 急性子
- 阳雀花根
- 橘络
- 匍伏堇
- 普洱茶
- 朴树根皮
- 野花椒
- 野豌豆
- 野酒花
- 尖刀苦马菜
- 野鸦椿叶
- 巨藻
- 榉树叶
- 橘
- 檵花根
- 偏花黄芩
- 朴消
- 泡桐木皮
- 及己
- 家麻树
- 野鸦椿子
- 救必应
- 椒蒿
- 橘叶巴戟
- 橘根
- 橘白
- 檵花
- 朴树叶
- 野花椒叶
- 野花椒根
- 叫姑姑
- 吉笼草
- 家独行菜
- 野鸦椿花
- 阳起石
- 雁肉
- 橘叶
- 橘核
- 姜三七
- 姜叶
- 姜炭
- 嫁(虫戚)
- 家兔骨
- 野鸦椿根
- 景天三七根
- 棘刺花
- 橘红珠
- 野芋实
- 野茶子
- 堇宝莲叶
- 姜叶三七
- 银不换
- 银花子
- 景天三七
- 景天花
- 棘叶
- 偏瓣花根
- 朴树皮
- 杜鹃兰
- 野花椒皮
- 吉林乌头
- 吉龙草
- 姜石
- 野辣子
- 花叶秋海棠
- 建兰叶
- 接骨木根
- 吉利子树
- 野葡萄根
- 野马蹄草
- 建兰根
- 银灰旋花
- 阴地蕨
- 椒目
- 排钱草
- 野兔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