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草根
《中华本草》:墙草根
拼音注音
Qiánɡ Cǎo Gēn
别名
田薯、白石薯、软骨百薯、石薯、指甲薯、细叶贯菜子、水萝卜
出处
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墙草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rietaria micrantha Ledeb.[P.debils Forst.Var.Micrantha(Ledeb.)Wedd.]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多为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长5-30cm。茎肉质,细弱,近直立或平卧,生柔毛,多分枝,稀不分枝。叶互生;叶柄细,长0.2-1.5cm;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0.5-3cm,宽0.3-2cm,先端微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绿,两面疏生短毛,钟乳体点状;基生脉3条。花杂性,有短柄,1或数朵生于叶腋;苞片狭披针形;两性花直径约1mm,花被片4,狭椭圆形,雄蕊4,与花被片对生;雌花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瘦果卵形而扁,长约1mm,光滑,黑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700-3500m的山坡阴湿处或石隙间。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苦;酸;性平
归经
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肿;拔胶。主痈疽疗疖;乳腺炎;睾丸炎;深部脓肿;多发性脓肿;秃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复方
①治痈疽疔疖: 墙草鲜根,捣烂调蜜摊在消毒纱布上,敷患处。②治足底挫伤瘀血或脓肿(俗名重底): 墙草根、葱头、石灰同捣烂,敷患处。 (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药》)③治背痈,秃疮,睾丸炎,脓疡: 墙草鲜根一两。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
《*辞典》:墙草根
拼音注音
Qiánɡ Cǎo Gēn
别名
白石薯、田薯(《福建中草药》),石薯、软骨石薯(福建晋江《中草药手册》)。
出处
《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荨麻科植物墙草的根。全年均可采挖,多为鲜用。
原形态
墙草,又名:白猪仔菜。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长10~50厘米。茎肉质,多分枝。细弱,近直立或平卧,生微柔毛。叶互生,叶片卵形或狭卵形,长0.5~3厘米,宽0.3~2厘米,先端微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全缘,两面疏生短毛,基出3脉,叶柄细。花杂性,具短柄,1或数朵生于叶腋;苞片狭披针形,两性花直径约1毫米,花被片4,狭椭圆形,雄蕊4,与花被片对生;雌花花被片4,合生至中部,子房与花被分离,柱头短线形或长线形。瘦果卵形,扁,长约1毫米,光滑,黑褐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
生于阴湿的多石处、田塍湿地或草地。我国南北均有分布。
性味
苦酸,平。
功能主治
拔脓消肿。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患部。内服:煎汤,0.5~1两。
复方
①治痈疽疔疖:墙草鲜根,捣烂调蜜摊在消毒纱布上,敷患处。
②治足底挫伤瘀血或脓肿(俗名重底):堵草根、葱头、石灰同捣烂,敷患处。(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③治背痈,秃疮,睾丸炎,脓疡:墙草鲜根一两。水煎服。(《实用中草药》)
摘录
《*辞典》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
别人正在查
- 粟奴
- 樱桃核
- 刺鸭脚木
- 桦叶荚蒾
- 牡荆
- 猕猴桃藤中汁
- 栗毛球
- 海芋
- 臭菘叶
- 狐头
- 鸡蛋果
- 蝴蝶花
- 小贯众
- 扇叶人字果
- 柳白皮
- 花生衣
- 刺梨
- 牛耳枫子
- 野芭蕉
- 红孩儿
- 大青草
- 蝙蝠葛根
- 冬里麻根
- 狗蹄
- 漆树根
- 紫金沙
- 土牡蛎
- 石首鱼
- 木香花
- 马尾伸筋
- 黄秦艽
- 鸡爪槭
- 桃耳七
- 鹅肠草
- 点地梅
- 乌桕木根皮
- 鸽粪
- 剪刀股
- 金刚刺
- 迎春花叶
- 五爪龙
- 玳玳花
- 博落回
- 一支箭
- 红榔木
- 紫堇花
- 带刺马鞭
- 水鳖蕨
- 菜豆树
- 吴茱萸
- 薄叶卷柏
- 金鸡尾
- 苦碟子
- 老鼠耳
- 药用倒提壶
- 米油
- 柃木
- 雀翘
- 水蓑衣
- 篱天剑
- 蛇含石
- 全毛悬钩子
- 巴山虎
- 葶苈子
- 莲雾根
- 黄蜀葵叶
- 尼泊尔鸢尾子
- 黄麻子
- 冬瓜皮
- 雷公连
- 东北红豆杉
- 象牙
- 野前胡
- 密穗砖子苗
- 霹水草
- 冷水丹
- 山牛蒡
- 林背子
- 西施舌
- 毛鬼头伞
- 紫青藤根
- 山豆花
- 华南实蕨
- 郁金香
- 花斑叶
- 茅膏菜根
- 小五彩苏
- 马鬃参
- 乌药
- 五爪风
- 青鳞鱼
- 毛竹
- 结血蒿
- 蚕砂
- 四叶细辛
- 柠鸡儿果
- 豆瓣绿
- 山苦菜
- 岩白菜
- 老虎须